茶如人品汤清至纯-——访著名乌龙茶审评专家、茶师陈郁榕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4.23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刘磊/文 张旭阳/摄 喝茶的人非常多,也常常为茶叶的好坏而争执,但大多喝茶的人却不知茶叶的质量等级如何判定,更不用说熟悉为茶叶等级一槌定音的最终裁决人。全国著名的乌龙茶审评专家、一代茶师陈郁榕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采访视野。 在 福建乃至全国茶叶界,她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专家。她是最早的国家一级评茶师,是大家公认的福建乌龙茶审评权威,每年几十场茶王赛等级的最终拍板者;她只要闻闻茶香、品品茶,就能细细道出这茶的产地、特点和缺陷;她参与了安溪铁观音、本山、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等产品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修改、审定工作,并完成这几类实物样的拼配、制定工作,还为福建培养了千余名各级茶师…… 1 勤学实干的女茶叶专家 陈郁榕1952年出生于福州,17岁时到南平插队,1972年被选送到福建省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系亚热带经济作物专业学习,3年后被分配到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武夷茶叶收购站工作。这份工作不仅让陈郁榕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福建茶界出了扬名全国的一代茶师。 由于陈郁榕只学习过茶叶专业理论知识,实际上并不真正懂茶叶,所以虽然是收购站里惟一的大学生,陈郁榕却进不了审评室,只能做些学徒的工作:挑水、生炉子、洗杯、刷碗。只有在老茶师评完茶后,进去清理桌子时,陈郁榕才有机会喝上几口剩下的茶汤,但由于没有专家指导,也喝不出好坏和名堂。不甘一直打下手的陈郁榕开始了其艰辛的学习乌龙茶审评技术的生涯:每天做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陈郁榕就抽空向师兄陈平谱和其他茶师请教,并仔细记录下各种茶叶的特点、特征;同时她还和老茶师们上山进行流动收购,在挨家挨户走遍武夷山产茶的山山水水时,陈郁榕也初步了解了武夷岩茶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品质风格。 1978年,陈郁榕调回省茶叶公司,并被派到安溪学习闽南乌龙茶审评技术。在安溪老茶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她迅速掌握了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品质风格和审评技巧。茶评员陈郁榕的名字,在福建南北茶区的茶人之中,渐渐崭露头角。 2 两次挫折成就一代茶师 30岁左右就成为茶叶界小有名气的评茶专家,而且在当时是全省茶师当中学历最高的评茶员,陈郁榕说那时自己确实有些飘飘然了,也遭遇了评茶生涯的第一次大挫折。 1979年,在一次换配毛茶收购标准样的会议上,也许是陈郁榕的朝气和勇气让当时作为主评茶师的老茶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也许是想让年轻一代最有潜力的茶师不要走弯路,而能认认真真地做好评茶这份工作,在忙完白天的评茶、制样工作后,这位老茶师晚上专门抽时间说要考考陈郁榕对乌龙茶审评技术的掌握程度,年轻气胜的陈郁榕不假思索地答应了。稍微闻了闻香气、品了品滋味,陈郁榕脱口而出说是铁观音,老茶师让她认真再评一下,陈郁榕认为还是铁观音,但实际上这是一泡毛蟹。作为一名评茶师,将不同的品种张冠李戴,是评茶技术中的重大错误,而且当时毛蟹品种和铁观音品种收购价相差一倍多,品种判定错误不仅会给国家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造成极大损失。这次评茶让陈郁榕意识到自己太盲目自信,而且评茶也不严谨、不认真。意识到不足的陈郁榕又重新拿起了在武夷山学习审评技术的劲头,从头开始学习乌龙茶的审评技术,并不停地在武夷山、建瓯、安溪、福州往返,走遍了福建乌龙茶南北两大茶区,从而使她的乌龙茶审评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审评技术又有所提高,陈郁榕评茶时再也不敢有盲目自信和不严谨、不认真的态度,但想不到还是有了第二次的错误。在一次认证会上,陈郁榕将佛手的级别判定错误,将特级佛手判定为一级佛手。这一次的错误使陈郁榕潜下心来,对各品种、各级别进行了详细、认真的区别,并重新学习对福建乌龙茶各品种、各级别产品的级别判定。 在两次审评错误后,陈郁榕彻底收起了以评茶为工作的念头,而是把评茶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用心去体会茶的韵味和内涵。她走遍了我省所有的茶区,扛着锄头上山、下茶厂,与农民同吃住,因此她熟悉乌龙茶种植、制作的所有工序,只要闻闻茶香、品品茶,她就能细细道出这茶产自哪里,有什么特点,工艺上尚有什么欠缺等等。而且一旦进入审评的时候,她如临无人之境,心中浮现出的,是这一品种茶的具体特色、制作工艺、历史上最优以及最差的品质情况等。在千百次的审评实践中,陈郁榕逐渐完成了一代茶师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自已对乌龙茶独特的见解,并创造出一整套审评理论,成为指导福建乌龙茶审评的理论依据,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她自己也成为名闻全国的乌龙茶审评权威。如今,不管我省哪个产茶区要举办茶王赛,陈郁榕都是主评委。 3 殚精竭虑发展乌龙茶业 自1975年以来,陈郁榕一直在省茶叶公司工作,先后担任福建省茶叶公司副主任、主任、副总经理等职,并从1999年担任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站长。在长达30多年与茶为伍的日子里,陈郁榕的心已经跟广大茶农连在一起了,为福建乌龙茶的发展而殚精竭虑。 作为乌龙茶的审评权威,陈郁榕认为,对乌龙茶质量的把关、工艺水平的提高,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在忙于审评茶叶的同时,陈郁榕还钻研学习茶叶制作和拼配技术,适时指导茶农在遵循传统工艺原理的基础上,生产出适应市场口味的茶叶。她先后参加了全省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初制、精制加工技术、拼配技术工作,参与组织、主持全省乌龙茶品种各级别标准实物样的换配,参与组织、主持安溪铁观音实物标准样品的原料拼配换配、制定工作,还对安溪铁观音、本山、闽北水仙等品种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评茶术语及其他相关标准内容进行修改、审定,以及参与制定武夷岩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文字标准及实物样的换配制定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乌龙茶产业的发展,她还先后撰写了《浅析安溪乌龙茶轻发酵工艺技术的走向》、《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大量茶叶专业著作,并参与《武夷岩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样品)》的起草。 在福建各界人士的努力下,福建的茶叶目前已销往几十个国家,为国家、地方财政、农民创造了数十亿的经济价值。而作为乌龙茶审评权威的陈郁榕,可谓功不可没。 4 言传身教培养审评精英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几十年的茶叶生涯中,陈郁榕意识到凭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没有办法更快提高福建茶叶的发展速度,只有培养出更多的茶师,才能让福建乌龙茶产业迅速发展。为此,陈郁榕在忙于整理分析乌龙茶审评经验的同时,还活跃在各类茶叶审评培训授课的讲台上,并独自或与同仁们合作,先后撰写了《细辨闽名优乌龙茶品质特征》、《闽南乌龙茶毛茶品质特点和审评方法》、《福建乌龙茶审评技巧及品质特征》等权威书籍,为茶师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茶叶界有个说法,一个好的茶师要具备猪脑、狗鼻和猫嘴(指脑袋里储藏的东西多,嗅觉灵敏,口感刁)。但陈郁榕认为,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茶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具备猪脑、狗鼻和猫嘴之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与沉淀以及长时间的强化训练。自己两次的挫折经历更让陈郁榕意识到,一个优秀的茶师还要有严谨、认真、谦虚的态度,为此,她培训的学生,凡是作风不踏实、喜浮夸者,多难以毕业拿证。此举为许多人所诟病,陈郁榕却始终坚持不肯将就。虽然她培训的学生数以千计,许多茶界中人也赞其“桃李满天下”,但她总是说“应当是我的老师满天下,是产区第一线的茶农、茶师教会了我审评技术,是这些人丰富了福建乌龙茶的内涵”。 陈郁榕平时为人热情,丝毫没有架子,但只要端起茶杯,就显得格外严肃。因为化妆品的气味会影响到茶的味道,从而影响审评结果,因此陈郁榕从大学毕业后至今就没有使用过任何化妆品。 5 两袖清风的终极审评专家 “精行俭德”是茶圣陆羽对茶人道德品质的最高评价,用在陈郁榕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作为福建省茶叶界公认的乌龙茶审评权威,各级政府部门官员经常请她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提意见;茶农们则请她指点怎样才能种出好茶,制成好茶,卖得好价钱;茶商们请她指导市场适应性的清香味及茶叶营销特性等。 虽然许多茶商以与其有交情而自豪,千方百计想让陈郁榕为其产品说些好话,或者在茶王赛上有所偏向。但生活朴素的陈郁榕却始终保持着高调品评、低调为人的风格,不仅从不向主办单位提出任何要求,去外地审评也往往是自已一个人搭着大客车来回。对于目前一些赛事评审不公正的现象,她认为,对待每一杯茶,要用心去审评,因为每一杯茶都是老百姓辛勤劳动的结果,所以要用公正的心、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每一次审评。因此对于自己出席的茶王赛,陈郁榕从不肯违心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她的公正和公平,各种乌龙茶赛事皆以能请她为主评委为荣,在众人为茶等级纠缠不休时,她也成为各种乌龙茶赛事的终极审评专家。 随着近几年茶叶市场的走俏,很多从事茶叶生意的人都发了财,陈郁榕的许多学生也成为千万富翁,为此,有不少人劝她下海,甚至有人说只要她肯挂个名,公司的股份就分给她,但她从不肯赚这些便宜,而且还不让家里人参与任何茶叶经营。对此,她深感内疚,常在不出差、不审评的时候,在家里为家人好好做上一桌菜。 茶如人品,汤清至纯。这就是一代茶师陈郁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