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民工就业 上 篇 促进有序流动 加强权益保障
【作者】 陈郁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3.24
【版次】第05版:经济聚焦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近段时间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调查表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标志,农民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应对“招工难”,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行动——
理性看待“招工难”
近段时间,在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对此,中华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部长邹震对记者说,“要冷静分析、理性看待,不必过于着急。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据邹震分析,首先,春节后出现的“招工难”有着阶段性特点,许多农民工都趁着春节假期安排时间较长的休息,节后并不急于工作。
其次,劳动者对就业待遇、就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总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心自身发展之外,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对农民工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第三,在目前我国面临工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例如,我国技术工人短缺情况严重,一些老工业基地和企业出现了“技工荒”。资料显示,我国企业现有的技术工人群体素质整体偏低,技术工人约占职工总数的一半,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有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仅北京市就有技术工人缺口50万人,全国仅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千万。
第四,我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存在分割,在就业的正规性和稳定性、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信息沟通不通畅,制约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结构优化,影响了社会就业规模的扩大。
另外,我国就业总量性矛盾突出。根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每年就业岗位缺口约为1200万人,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有1.2亿人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需求2400万人,而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只有1200万个。
“面对阶段性的用工荒现象,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将有利于促进企业主动改善工作条件、职工待遇等,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邹震表示。
发挥优势促就业
在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方面,工会系统有着独特的优势。“工会比较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各级工会组织遍布城乡,劳动力供求信息渠道通畅。”邹震说,近年来,充分发挥工会系统网络健全、拥有大批培训学校与基地等优势,全国工会系统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据介绍,2010年,全国各级工会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共培训314万多人次,其中147万人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认定的初级以上资格证书;成功介绍189万名各类求职人员实现就业,其中103万人已经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全总与国家相关部委合作实施了“家政服务工程”,仅各级工会培训机构就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3万名,培训后就业人数18万人,就业率达到80%。为解决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实施的“阳光就业行动”,共帮助85053名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同时提供实习见习机会96588人次,提供就业技能培训76909人次,为36405人提供创业培训,为5478人提供小额贷款6929.9万元。全总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共同开展的“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共提供各类岗位信息近295万条,有近110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其中农民工21万人。
此外,2010年,全总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关于劳务派遣问题的调研,并参与了服务农民工的社会组织情况的调研等,不仅对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益状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而且拿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领导决策和深入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
进入2011年,全总提出了促进就业的“11283”工作目标,即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以上、帮助100万以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及农民工实现就业、培训20万名家政服务员、就业率达到80%以上,工会小额信贷总额新增3亿元以上。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我国目前有2.3亿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1亿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农民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全总日前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5个特点: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绝大多数从业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企就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多聚集在第二、三产业就业;过半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同时,他们面临着6个亟待破解的问题:整体收入偏低、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这些都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向外发展的步伐。此外,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因素,也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不利因素。
为此,全总建议,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薪酬工作格局;在行业集中度较高、小企业密集的地区,积极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提高协商覆盖范围,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全总还建议,推动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落实,扩大农民工参保面。重点加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实现社保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多渠道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权益。同时,全总还提出了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加大维权力度等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诉求和新期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应当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重视他们的新诉求和新期待,与他们一起分享发展成果,实现他们和企业、社会的共赢。”邹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