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本报记者 陈 郁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5.12
【版次】第10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我国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资金拨付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近年来,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在应急处置、灾害预警、减灾工程、科技支撑、社区减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及西南大旱、寒潮冰雪、暴雨洪涝等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国的救灾应急体系逐步完善。
该负责人表示,“我国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资金拨付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据介绍,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灾区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制定灾害应对策略和措施,组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实现了接到重大灾情发生后信息2小时内报国务院,中央救灾资金72小时、救灾物资24小时基本到位。”该负责人说。
据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已初步建立。应急救助响应机制基本保障了受灾群众在灾后24小时内能够得到救助,基本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医、学生有学上”的目标;救灾应急资金拨付机制,则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原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监测密度,建立起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现场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据这位负责人介绍,首先,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为灾害遥感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其次,成功发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初步建立起全国大气成分、酸雨、沙尘暴、雷电、农业气象、交通气象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和比较完整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及覆盖城乡社区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此外,我国还建立起了水文和洪水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海洋灾害预报系统、森林和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系统、沙尘暴灾害监测与评估体系等。同时,利用多方科技资源,开展灾害会商、评估和研判工作,利用卫星等技术,改善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的方法及时发出预警,为抗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决策服务。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撑提供了更大可能。“近年来,我国格外注重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专门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应急机制、实施科技项目等措施,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我国不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防灾减灾国家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科技应急机制,还安排实施了一批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方面的科技项目,并启动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等一批防灾减灾项目的研究。
“为提高我国的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近年来,我国还大力实施防汛抗旱、防震抗灾、防风防潮、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据该负责人介绍,其中,大江大河治理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提高了广大农村居民住房的抗灾能力;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结束了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灌排工程,使我国农田灌排能力明显提高,抗御干旱、洪涝灾害能力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