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在革命中永生(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05
【版次】第A05版:系列回眸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晚年陈郁。
1963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与广东省省长陈郁合影。
为中国革命胜利不断努力
陈郁回国到达延安后,立即向党中央秘书长李富春请求上抗日前线。当时正准备召开党的“七大”,中央党校办了一个由高级干部参加学习的“七大”预备班,中央决定让陈郁到预备班学习。
在中央党校,陈郁聆听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报告,结合自己近20年的革命实践,深切体会到王明的那一套是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而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则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制胜的法宝。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解放区的生活十分艰苦。刚从苏联回来的陈郁,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没有烟叶,他就坚决把烟戒掉;发下的衣服较少,他便夜晚洗了晾干,白天再穿上;冬天脚冻裂了,便用煮熟的土豆糊在裂口处。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陈郁参加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对此,陈郁心里感到不安,曾给中央写信表示:自己离开祖国这么长时间,为党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了,不应担任中央候补委员。希望把这个荣誉让给其他的同志。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党中央立即决定选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开辟工作。9月,陈郁到东北任辽宁省委副书记。陈郁的主要工作是在沈阳领导工人运动。他约请东北几个大城市的工会领导人到沈阳开会,商定成立了东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陈郁被选为主任委员。在沈阳市总工会内设有一个武装部,党决定在武装部的名义下开始建立工人武装,称沈阳总工会工人武装教导队。这支工人武装在陈郁的亲自组建下很快发展起来,一个多月就组织了四、五千人。党相继派去了100多名军政干部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导骨干,陈郁兼任这支队伍的政治委员。
根据东北局的决定,这支部队改名为东北工人教导纵队。在陈郁领导下,纵队一面进行整训练兵,一面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发动群众,向日、伪残余势力和奸商进行清算斗争。陈郁还在部队中积极开展阶级教育,发展党的组织,开办干部训练班,轮训连、排、班级干部。经过整训,这支工人部队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军事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工人武装队伍。1946年3月,根据东北局决定,将工人教导纵队大部分编入了从关内调来的新四军七旅。在1946年3月17日的四平保卫战中,这支工人武装打得极其英勇顽强。
1946年4月,在延安成立的中央职工大队调到东北,归陈郁领导。4月28日,陈郁带领职工大队进入长春市,开展工人运动并任长春市委副书记。陈郁在长春工作不到一个月。由于国民党对长春发动进攻,我军决定主动撤出。不久,陈郁接到东北局关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进行土改,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指示,并决定由他带领职工大队到合江省(今黑龙江省)的依、勃、桦地区去开辟农村根据地。1946年7月,陈郁一行到达依、勃、桦地区后,东北局任命陈郁为该地区的地委书记兼三五九旅政委。
在陈郁的领导下,经过7个月紧张的斗争,依、勃、桦地区便改变了面貌:打倒了恶霸,消灭了土匪,实行了土改,建立了革命政权。在这些斗争中,陈郁和广大干部、战士、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1947年2月,当他们离开这里的时候,群众倾城相送,流泪惜别。
1948年,陈郁调任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同王首道等一起负责接收沈阳市的工矿企业。他坚决贯彻党的城市工作政策,坚定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工作,顺利地完成了接管工作,使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为建设新中国劳心劳力
1949年5月,党中央决定以华北公营企业部为基础,筹组政务院各工业部,并确定由陈郁负责中央燃料工业部,统一领导全国的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他用了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就搭起了煤炭、电力、石油三个管理总局的架子。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陈郁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郁?任燃料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
摆在陈郁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解放前夕,全国的煤炭产量只有2000多万吨;电力工业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84万瓦,年总发电量只有43亿度;一个玉门油矿,年产原油不过十多万吨。但是陈郁服从党的安排,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1949年11月,陈郁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他在报告中指出:1950年的总方针应以全面恢复为主,以东北为建设重点。全国各矿必须在安全生产的原则下完成生产任务。要注意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成本,培养大批技术人员。他还对当时的工作任务作了具体部署,指出燃料工业战线着重要搞好四项工作,即:在厂矿开展民主改革,改革落后的生产方法;狠抓安全生产;训练干部;提高全体职工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1950年,在陈郁领导下,燃料部整顿了京津唐地区电力网,并使全国发电厂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职工以喜悦的心情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告自己的成绩和决心,得到了毛泽东的嘉勉和鼓励。在他任燃料工业部部长期间,仅用两年时间就治好了战争的创伤,三年就把煤炭总产量翻了一番;1957年又翻了一番,把总产量提高到1亿3千多万吨。这是任何国家的煤炭工业都没有过的发展速度,而且这种增长是在保护国家资源、保持采掘平衡、坚持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1957年8月,党中央决定调陈郁回广东省工作,就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
一到任,他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到广东能源短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为了破除“广东无煤论”,发展煤炭工业,陈郁废寝忘食,到处宣传发展本省煤炭生产的重要意义。他根据多年煤炭工作经验,认为广东的煤炭资源一直未进行认真的调查勘探,说无煤可挖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为此,他一方面责成地质部门调集勘探力量进行地勘;一方面组织干部、技术人员深入到一些有小煤矿的地方,了解广东小煤矿开采的历史及现状;还亲自到一些矿区,了解煤炭资源开采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确定了以建设小型矿井为主,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办法开发广东煤田的方针。在陈郁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广东煤矿生产发展很快:1957年他到任时,年产煤仅86.3万吨;到1974年他逝世时已达626万吨。
根据广东的自然条件,陈郁提出了大力发展轻工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蔗糖生产,争取年产糖100万吨的计划。他说:广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发展生产大有可为。我们不仅要多产蔗糖满足全省人民的需要,还应该支援兄弟省,满足全国人民吃糖的需要。
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广东江门糖厂视察时提出甘蔗全身是宝,要综合利用。陈郁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狠抓甘蔗的综合利用。他根据专家的意见,提出把甘蔗制糖时产生的下脚料、废料作造纸、糖化饲料、人造纤维等的原材料。为了推动用蔗渣制造纤维的工作,他亲自到珠江三角洲、韶关、肇庆和广州市郊调查研究,并主持开会研究解决有关蔗渣、人纤浆粕、人纤丝的收购、调拨及价格政策和纺纱、织布、漂染一条龙协作等问题。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用蔗渣制造的纤维。
nbsp;广州市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把广州市的工业生产及建设发展得更快一些,陈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工业应当走革新、挖潜的道路,改造老企业,重点在轻纺食品工业上下功夫的方针。广州市稍大一点的工厂,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对一些工厂和工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不敢组织生产大部件产品提出批评,支持一些工厂打破常规闯新路的做法。如广州造船厂生产万吨轮船、广州柴油机厂生产万匹马力柴油机、广州发电厂改装双水内冷发电机、广州建设机器厂研制转子发动机等等。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渠道和窗口,陈郁为此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逝世前,一直兼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主任的职务,交易会的不断扩大、发展与他的领导和关怀密不可分。
1968年2月,经周恩来提名,陈郁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他不畏疲劳,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并经常深入到各地、县检查指导,解决问题。
1972年夏天,陈郁到汕头地区检查工作时,由于长途跋涉,过分劳累而病倒。许多同志建议他回广州住院治疗,他不同意。待病情稍微好转,又到六、七个县继续检查工作。回到广州,血压升高,不得不住进医院。此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来穗推广优选法,因身体不适也住在医院。陈郁抱病向华罗庚请教优选法在工业上的应用问题。华罗庚为他的谦虚好学精神所感动,高兴地为他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陈郁听了觉得对工业生产很有用,马上打电话给茂名石油公司和南海石油指挥部的同志,要他们派代表到广州来向华罗庚学习,回去推广应用。
1973年,广州地区制造的万吨远洋货轮下水,陈郁亲自赶去剪彩。此后不久,陈郁病发,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转到从化温泉疗养,病情不断恶化。病危时,周恩来特地从北京派来了医疗专家进行抢救,但已无力回天。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南海石油开发,他断断续续地一再对身边人员说:一定要在南海找到石油,找不到石油,总理要批评的。
1974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宝安人民的好儿子——陈郁溘然长逝。
■申晨(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