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烟台网络独行侠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6.3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经过9年的熏染、游弋和洗刷,“陈郁”已经在国内摇滚界小有名气,他不仅定期为《通俗歌曲-摇滚》、《我爱摇滚乐》和《口袋音乐》等专业杂志供稿,还在业余时间做起了乐队的经纪人。9年前的一个偶然,从他第一次踏进网吧,便知道终于找到了“归宿点”……
记者 解晓燕
“我写过的那些东西,如果被人碰巧看见了,喜欢那是机缘,被恶心了那也是机缘。”这就是“陈郁”(网名),一个有着清纯阳光的面孔、却写着晦涩颓废的文字;对摇滚、电影和友谊无比忠诚、对其他一切却慵懒倦怠的32岁的青年人。9年前的一个偶然,从他第一次踏进网吧,便知道终于找到了“归宿点”,找到了可以尽情舒展和宣泄的舞台。从此,他的生命被划为了两个空间:公司职员和网络写手,每日里的不断切换,致使他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分不清自己的本色与角色。
几乎每一个被采访的网民,在谈到网络写手时,都会提起“陈郁”,甚至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的存在,标志着本地网络写作时代的转换——在论坛上码字,不再只是一种对时间、网资、情感的消费,因为这些文字距离在专业杂志及报纸上发表,触手可及。经过9年的熏染、游弋和洗刷,“陈郁”已经在国内摇滚界小有名气,他不仅定期为《通俗歌曲-摇滚》、《我爱摇滚乐》和《口袋音乐》等专业杂志供稿,还在业余时间做起了乐队的经纪人,2006年北京“痛仰”乐队巡演来烟、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迷笛音乐节”中,都有他在场外的出色“表演”。
当网友们在网上分帮结派相互嬉笑怒骂之时,“陈郁”却总是轻声哼唱着自己的蓝调,旁若无人地敲着《不是天使是天使》、《烟花记》等让网友们不静下心来读就一定读不懂、即使静下心来读也不一定能读得懂的文字,在网络中,在他坚守的这片“阵地”上,“陈郁”是一个不缺乏吹捧和追逐的孤独者。曾经,他的好友“缱绻的风”曾经这样写过:“按理说,我们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因为我们彼此在生活各个角落的绝然不同——他紧抱着他的卡夫卡,我死拽我的茨威格,各自为阵,怒目而视。”可以看出,性格中诚挚和随和的一面,让他交往了几位挚友,或许这也是他得以在网络中“存活”下来的原因之一吧。
网友“周易大师”在忆起“陈郁”时,说他是“真正的另类,其音乐帖为论坛一道独特风景”,而“醉舞秦筝”却说他“还搞那些曲高和寡的音乐和朦胧诗么?骗小姑娘玩的东西吧,我承认我有偏见,不过不是对你的人,而是对那些音乐和诗。”看来,每个人对“陈郁”的文字,都有着自己的态度,对此,“陈郁”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莫听穿竹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望着他微翘的嘴角,记者也祝愿他能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一路就此淡定地走下去。
附:“陈郁”对本地网络十年的怀想
回忆是不是提前了呢?我们还只是进行式,但已经要为烟台的网事编纂断代史了。
网事也是往事,作为一个离心派,我的口号是“回忆是靠不住的”。我能回忆起的也仅仅是些碎片,这些无论是甜蜜的还是秘密的片断都不再有意义,重要的只是我自身基于此发生的变化,我的价值观、我对生活的认识、我的……
相对于今天江河日下的状态,BBS十年前从IT精英那下降到普罗大众中来时,是何等的火热。体验总是先于经验,那时候,大家还来不及总结和归纳,无论是资源共享还是话语权的争夺都是后话,只是埋头去写,抬眼去看,原始的热情和小小的创造历史的野心可能是最初的原动力吧!
那些帖在网上的篇什里都有着作者的心,不然,那些今天还被提起的名字又凭什么被记起?
但网络生活也是生活,虽然是虚拟的、数学的、抽象的,ID后面跳动的依然是心脏,所以网络生活假如过渡成一种被文字提纯的、想象的、分裂的生活,那么这就是危险的。自恋者、道德狂开始大举进军BBS的时候,那种最初的即兴、流动的欢乐已经开始消退。烟台的BBS和我们的城市、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接近的就是对新事物保持着本能的距离,这是不是一种自卑引发的变形的自尊呢?
这是得罪人的话,但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假如回忆也要虚饰,那网络带来的更广阔的生活就真的是虚构的了,生活还在继续,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子?亲爱的朋友,BLOWING IN THE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