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察民情 解民忧 帮民富——市供销社帮扶陈奎营村脱贫工作纪实

察民情 解民忧 帮民富——市供销社帮扶陈奎营村脱贫工作纪实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6.1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朝阳日报

【出版日期】2011.06.14

【版次】第02版(二版)

【入库时间】

【全文】

丽敏 杨光 本报记者 徐荣生

5月18日,对北票市三宝营乡陈奎营村的村民来说是他们最受感动最难忘的日子。最难忘的是今天市供销社打的30多米深的井,清泉喷涌让他们今后不再为缺水发愁,最让他们感动的是打这口井时市供销社包扶他们脱贫工作已经结束,但仍惦记着这里的父老乡亲。此时,市供销社三年扶贫的一举一动又让村民历历在目。

打基础增强“体力”

北票市三宝营乡陈奎营村是贫困村。2008年朝阳市委、市政府确定陈奎营村为市供销社定点扶贫帮扶对象。为了尽快让陈奎营村脱贫,市供销社领导带领扶贫科的同志多次深入村里调查走访,掌握扶贫村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了解,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实现稳定脱贫”的帮扶工作目标。

多年贫困,使陈奎营村民不但生活贫困,而且基础设施非常差或者说没有。尤其是一遇大旱,不但地种不上,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市供销社党委、理事会针对这一实际,决定先解决村民生活生产问题。帮扶第一年春天,市供销社多次召开党委会、理事会及机关全体干部会议,发动机关上下捐款捐物,首先解决困难村民无钱买种买化肥种地问题,不让一家一户因暂时缺钱种不上地。同时,针对陈奎营村有集中连片的安梨树500亩,这是陈奎营村多数村民致富的一个门路,但多年靠天坐果,急需有一眼井解决梨树灌溉问题。市供销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2万元帮助果农打深水井一眼。第一年就让有困难的村民种上地有了收成,解决了温饱问题。让近百户果农发展林果业有了信心有了奔头,村民由此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思富奔富。

科技扶贫促农增收

市供销社在解决村民基本生活生产需求的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抓好科技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市供销社针对村林果产业产量低的实际,2009年,市供销社着重帮助村民在梨园的管理上下功夫。邀请农业专家深入梨园讲解果树的管理、剪枝、施肥等技术,让果农真正掌握管理果树的能力。同时,与有关部门沟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北票市三宝营乡陈奎营安梨协会。安梨协会的成立彻底解决了果农卖果难的问题,推动了陈奎营村梨业的发展,繁荣了贫困村的农业经济,提高了果农组织化程度,增加了果农的收入。

因地制宜扶贫结硕果

陈奎营村共有7个村民组,284户村民。组与组自然情况不一样,村民文化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尤其是在选择脱贫致富项目上就更是想法不一。市供销社3年来扶贫采取重点包扶、典型示范的方式,培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因地制宜引导村民脱贫致富。陈奎营村陈皮沟和陈北两个村民组地理位置和村民意愿都适宜搞养殖。但村民“家有万贯,带毛不算”传统思想影响,怕这怕那。市供销社就鼓励村班子成员带头搞养殖,并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去养猪。在干部、党员带动下,市供销社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猪的品种、养殖技术、饲料供应、销售上实行一条龙服务,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养猪户协调贷款。农民是最讲实惠的,当他们看到养猪增加了收入,也加入了养殖队伍。现在,陈皮沟、陈北两个村民组有10多户养猪大户。在养猪大户帮助下,养猪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市供销社动真情办实事,使陈奎营村脱掉了贫困帽,开始走上了文明、富裕、和谐之路,各项指标考核从2010年在全乡一直排名第一,被评为先进村。市供销社也连续多年被朝阳市政府评为定点扶贫帮村先进单位。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