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社区居民就是我的家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2.28
【版次】第02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
本报记者邓里实习生马锐文/图
清晨的阳光刚洒在小西湖的柔波里,55岁的陈奎早已洗漱完毕漫步到广场中央,开始了静心养身的太极拳晨练。早饭后,陈奎蹬着自行车来到五通桥竹根镇黄桷井社区,这里是他工作了12年的地方。“陈支书,这么早就来上班了啊,真是辛苦哦。”“陈支书,新年好啊!”“陈支书,昨天的事感谢社区党委的帮忙,解决了我好大的困难,真的谢谢了哦。”……黄桷井社区的群众一看到陈奎就热情地上前招呼,陈奎一天的工作就在与群众的亲切交谈中开始了。
扎根基层服务社区
“干我们这种基层工作就是要将老百姓的事做好,要为老百姓服好务。”现任五通桥区竹根镇黄桷井社区党支部书记的陈奎,2001年调至黄桷井社区工作,12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当作自己的工作信念。
黄桷井社区于2001年成立,现在社区居民逾万人,其中,社区内有党员600余人,是五通桥区最大的社区。陈奎在调往黄桷井社区前就是当地国营企业的领导好手,来到社区更是“轻车熟路”,极大地发挥了自己善于基层群众工作的优势。在社区耕耘多年的陈奎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除了必须完成的日常事务工作,他更加关心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陈奎介绍,黄桷井社区成立了全区最大规模的秧歌队和太极拳队,并多次参加“小西湖文化汇演”。对于“贰柒拾”,陈奎更是开拓思路,创新性地利用五通桥区深厚的群众历史文化底蕴,深挖广掘,群策群力成立全市首个“贰柒拾”协会。“‘贰柒拾’是我们的地方文化遗产,它是集动脑、动手及健身于一体的精神生活,我们要积极引导群众远离赌博,纯洁娱乐精神,弘扬和传承地方文化。”陈奎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
居民眼中的好支书
“陈支书是个好党员,你们要多多宣传像陈支书这样的好人。”现年81岁的李宗如老人是黄桷井社区的困难户,他的老伴常年卧病在床,李宗如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来照顾卧病的老伴。
当记者走进李宗如老人破旧的老屋时,李宗如的老伴李婆婆正在自家床上输液,长年累月受糖尿病的折磨,李婆婆看上去极为憔悴和虚弱。“如果没有陈支书他们的帮忙和关心,我老伴的病情肯定会更加糟糕,指不定还活不到现在。”李宗如老人热泪盈眶地对记者说。多年来,陈奎一直对李宗如夫妇关照有加,无论是上班下班都会抽空来老人家看望,还不时自费购买生活必需品带给两位老人。“我们知道陈支书平时工作很忙,一般都不愿过多打搅他,但他知道我们有啥子困难绝对是第一个过来帮忙。”李宗如老人如是说。
据了解,陈奎除了对李宗如老夫妇关心备至之外,对黄桷井社区的每一位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户都是尽心尽力去关心和帮助。记者在社区走访时多次听到群众对陈奎的赞扬,也无数次看到群众和陈奎间真切的问寒问暖。“在其位谋其事,基层干部就是要和群众成为亲人,我的目的就是要
让自己的亲人过得好。我虽然忙碌,但是在忙碌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我早已把社区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陈奎告诉记者。
家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父亲
说到亲人,陈奎的妻子已从企业退休在家。夫妇两人育有一个女儿,妻子也有病在身,但更不幸的是,夫妇俩唯一的女儿常年患重病只能卧床在家,而且每周都必须前往医院治疗。如此一来,整个家的担子都落在了陈奎一人的肩上,白天他要忙于社区的各种事务工作,下班后还得照顾他最爱的家。
“女儿的健康问题最让我劳心,有哪个做父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好?但事实如此我们也只能接受现实。我要做的就是好好照顾女儿,让她感受到这个家的温暖。”话音刚落,铁汉陈奎已经眼圈泛红。
“我们都是饱经风雨的人,高峰与低谷间来回惯了,见得多了,但有一个原则在我心里始终未变,那就是‘好事确实难做,但我们坚决不能做坏事’,我坚信好人有好报。”现在,这个原则早已成为陈奎做人行事的标尺。
多年来,在社区党支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黄桷井社区已多次获得省、市、区“先进社区”称号,2006年更是一举夺下“全国敬老爱老先进社区”荣誉称号。另外,陈奎本人也连续多年获得“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现在上级给的荣誉我都推辞了,我觉得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应只是我个人的。”陈奎谦逊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