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求生绝不是治标良方□陈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23
【版次】第11版(成都新闻我评论)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昨日发话:“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的确,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一直让众生纠结。于社会,过剩的劳动力是负担;于家庭,就业难可能是压倒家庭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农村家庭,全家老小勒紧裤带过日子供养一个大学生,到头来却培养出一个无业青年,多年教育投资血本无归,令人欲哭无泪。教育部在就业问题上给高校划出一道“所有专业就业率不得低于60%”的红线,似乎不容置疑……
可是,这记把大学校搞成“职业培训班”的怪招,真的就可一劳永逸了吗?
看病,难的不是下药,是拿脉。多招生=高效益,利益刺激之下,高等教育产业化让中国高校变成一个像永远吃不饱的饿汉。1998年开始扩招后,1999年开始的3年时间里,年招生人数翻了一番。2001年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招收人数达到500万人。2003年研究生扩招7万人。2005年的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到2000万。到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逐年膨胀的招生量,让中国成为一个全世界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国”。由此,“就业”不“难”不行。
如此大势之下,高等教育已不是其中某些专业虚胖,而是一个全身浮肿的病人。在部分专业上限制招生和停止招生,不过是粗暴的“断臂求生”,而不是治标的全身消肿。最要命的是,在部分专业上“断臂”,也难以在就业率问题上“求生”。道理很简单:仅仅是在某些专业上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并不能有效减少招生总规模。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即便高校在某个专业上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但还可以在其他专业上扩大招生,或者新开专业。如此,按下葫芦起了瓢。
其实,如果在整体上控制招生规模,那么,高校自然会在各个专业的招生名额配置上合理分配,哪里用得着教育部焦灼无比,大砍大杀?总之,盯住就业率低的专业下快刀,“断臂”也未必能“求生”。教育部需要的是在“高校产业化”上纠偏,从而求得在招生规模上整体“消肿”。唯此,若干年后,“就业”才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