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探索 探索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路子 陈道品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3.04
【版次】第07版:调查研究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总体面貌明显改观。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与城市比较差距仍然很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滞后问题突出。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宾川县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探索,走出一条“先行试点、整合资源、连片推进、总结经验”的路子。
先行试点,探索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途径。2007年,宾川在抓好贫困村和小康示范村“两头”的同时,提出“中间村”建设思路,确定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的原则,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筛选,选择9个自然村作为“中间村”建设的试点村。试点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建设项目实行民选、民议、民建、民管“四民”机制,为2008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提供经验。2008年以来,宾川把新农村建设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省级重点建设村等项目结合起来,经历了从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到扶优扶强、典型推动再到规模开发、连片推进三个阶段,全县投资7869万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225个,建成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和文化体育设施等项目438个。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示范带动下,带动村民投工投劳和农户进巷入户建设2535万元,实现了上级财政投入1元钱,拉动地方投入1元钱,带动群众投入4元钱。同时,带动全县新农村示范村、整村推进和“中间村”建设等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34256万元。
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抓住国家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机遇,把“中间村”建设专项资金作为县级配套,加大投入,培养典型,示范推动,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省级重点建设村、乡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村容村貌整治、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扶贫开发整县推进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使用,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整合民间资源。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实现了由“要我建”向“我要建”的转变。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新机制。探索建立了群众筹资投劳一点、村集体经济添一点、财政奖补一点、部门帮扶一点和社会各界捐赠赞助一点的“五个一点”投入新机制,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资源,带动全县新农村示范村、整村推进和“中间村”建设等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34256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加快。
连片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新提升。宾川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原则,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纽带,整合其他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打造,成片建设,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点”就是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每个重点建设的自然村确保两个以上项目;“线”就是以祥宁公路宾川段、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宾川段公路和鸡足山旅游公路为主线,沿着公路重点建设,同时兼顾其他村庄建设同步推进。“面”就是把全县的自然村分为巩固深化扶贫成果项目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区三大片区,逐一覆盖,最终实现项目资金全面覆盖。2010年,全县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69个,覆盖5932户22661人,整合“中间村”建设30个、省级重点建设村20个,重点实施祥宁公路沿线乔甸镇石碑—杨保片区、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金牛片区和鸡足山镇沙址片区建设,打造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示范辐射效应明显。
(作者单位:宾川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