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骑黄鹤,40载科教笙歌

骑黄鹤,40载科教笙歌

作者:邝小平 出版日期:2005.09.16 点击数:0

【作者】 邝小平

【报纸名称】:广东科技报

【出版日期】2005.09.1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在人们眼里,一个有着几十 年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大学教授与 普通百姓总是难以沟通的。$$ 还没有与刘焕彬见面时,记 者就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 去进行采访。然而,电话那头,刘 焕彬的声音却是如此的亲切。$$ 刘焕彬优雅而不外露的气质 让人难以相信他是一个做了几十 年科研工作的理工科专家,反倒是 有点文学家的彬彬习性。刘焕彬的 热情让人感动,一见面,他就紧握 记者的手,亲切地说:“你们报纸可 真的办得越来越好了,我可是每期 都看得非常认真。”$$ 教育:砍荆除棘为华工大$$ 刘焕彬1965年从华南理工 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在教育战 线上摸爬滚打了40个春秋。$$ 刘焕彬说,他的大学时光恰 逢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学生都处 于吃不饱、营养匮乏的状态。然 而谈到当时的华工的教育,刘焕 彬认为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华 工的高教工作就以狠抓质量为核 心,华工的师生养成了无论再苦 再累都会非常刻苦认真地为学校 教学而努力的氛围。$$ 1995年,刘焕彬担任了华工 校长,用刘焕彬自己的话来说是 碰到了好的发展时期,经济的繁 荣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 展,华工也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 为适应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转 型,刘焕彬从原有的教学思路上 把科研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 置。刘焕彬提出华工教学改革要 “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 他说华工要发展科研,科研发展 起来了,教学水平也就起来了;教 学质量提高了,科研又会持续发 展;这是循环相扣的。$$ 从宏观上分析华工的教研之 路,刘焕彬说华工的基础定位为 广东,通过科研之路为广东经济 发展多作贡献,从而提升到为全 国服务。在对华工进行的系列改革 中,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刘焕彬 感到最满意的部分。1995年刚担 任华工校长的时候,华工的科研经 费只有2700多万元,而到2003年 就增加至2亿多,这是华工科研 实力的一个飞跃体现。$$ 科研:社会是个大讲堂$$ “科研是经济的源头,广东的 经济不要无源之水。”刘焕彬认 为科研成果只有通过产业化,通 过应用,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服 务。因此,近几年来,华工积极推 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大量工 业园区,培养了许多产教研上优 秀的人才。$$ 在教学改革上,刘焕彬提出 了“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 应”的目标,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 革,在1996年就率先推动选修 课,让学生减少部分学时,培养一 个兴趣爱好和专业的选修舞台。$$ 刘焕彬担任会工校长时正是 华工青黄不接的时侯。刘焕彬首 先进行了系列入事制度改革,通 过后勤改革的方式把整个管理体 系理顺。刘焕彬说,华工的发展 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所谓 人和,刘焕彬说也就是让华工按 照国家教青体制的发展思路,团 结一个强大的班子,去挖掘华工 产学研的新思路。$$ 刘焕彬长期研究制浆造纸工 程技术。造纸工程是一门不被人 理解的学科,尽管人们日常生活 都离不开纸张,但造纸工程因为 环境差、污染大而常不被人认同。 刘焕彬认为中国是造纸大国,但 中国的造纸技术却十分落后,学 科建设与造纸技术提升的问题刻 不容缓。目前我国造纸存在着三 大问题,如何利用原材料以达到 减少污染;废物的综合利用;如何 提高纸张质量,降低成本。$$ 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刘焕彬 进行了大量的造纸技术的项目攻 关,获得了12项专利,4项成果 推广、3项国家奖和两项省部级 奖励。$$ 科普:科技高端也需要$$ 刘焕彬担任广东省科协副主 席以来,也一直承担着社会教育 的工作。今年初,刘焕彬参与筹 办了前瞻性、高水平的科协论坛。$$ 当接到科协论坛筹备工作任 务时,刘焕彬首先想到的是科协论 坛要给广东科技界带来怎样的好 处。科协论坛采取专家讲座和专题 研讨两种形式,刘焕彬说其实这也 就是高端的“科普”的概念。$$ 一般人理解科普都会认为是 科技工作者为照顾老百姓的生存 发展所进行的一些科技基础知识 的简单普及。但刘焕彬认为科技 工作者本身也存在着科普的问 题。现代社会技术发展迅速,学 科交叉紧密,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科技工作者要保持长久的创新创 造能力,也必须了解除自己研究 请国内名家,通过对学科内宏观 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知识深浅 出地报告给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作 为参考。因为是学科的尖端人物 要给学科外的研究者讲本学科的 知识,所以对主讲者的要求非常 高,为此,刘焕彬把科协论坛称为 论坛还会通过专题研讨会的形 式,就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能源紧张问题等社会密切关注的 话题进行每年两次的研讨,通过 这样的研讨总结,给省委省政府 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促 进广东经济的发展。$$ 生活:家庭是人才的起跑线$$ 刘焕彬是一个非常重视家 庭,重视生活质量的人。如今刘 焕彬一家四代同堂,兄辈与儿辈 17人中,大学毕业的占15人,大 部分都是硕士以上,其中还有12 人是党员。刘焕彬说,一个家庭 也是一个社会缩影,家庭的教育 与人才培养情况。“怎样把 家庭这个社会系统变成一种社会 教育的动力,这是一门非常值得 研究的学问。”刘焕彬说。$$ 由家庭教育联系到学校教 育,由学校教育再联系到社会教 育,这就是刘焕彬一生为教育所 描绘的抛物线。作为家长,刘焕 彬认为孩子教育是每一位的,也 是最大的财富;同样地,作为教育 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是第一位 的。刘焕彬认为,一个人事业上 的成功需要很好的家庭支撑,人 才的培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 种形式,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 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 教育三者是环环相扣的,都需要 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去支撑。$$ 刘焕彬的一子一女都是硕 士,如今也都投身到社会建设当 中。刘焕彬说,一个人最大的财 富就是把小孩培养起来,一个学 校量大的财富就是把学生培养起 来,一个社会最大的财富就是把 人才培养起来。“因此,家庭、学 校、科协论坛,这就是我的三大人 才循环系统。”刘焕彬说。$$ $F链接$E $T刘焕彬$$ 1942年1月生,华南理工大 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起任);广东省科协副主 席,广州市科协副主席,中国造纸 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造纸学会 理事长,广州欧美同学会会长;俄 罗新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 制浆造纸工程、过程数学模型和 计算机模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 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专利7 项,有6项成果获奖。其中,“新型 低速造纸机流浆箱及供浆系统稳 流除气装置技术”获国家教委科 技进步三等奖;“中高浓纸浆氧漂 方法与装置”获中国高等学校科 技进步二等奖;任校长期间,积 极推动学校改革,主持的“开展 共建和联合办学,促进教学改革 和高校发展”和“社会转型期本 科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分别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一等 奖。培养博士生6名,指导在读 博士生3名。$E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