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创新在一线力夺“黄鹤杯”

创新在一线力夺“黄鹤杯”

作者:王建承 出版日期:2012.05.18 点击数:0

【作者】 王建承

【报纸名称】:工人日报

【出版日期】2012.05.18

【版次】第06版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中铁二十二局六公司的项目经理田玉江一到武汉就遇难题:武汉轻轨已全线开工,可他承担的第6标段却因技术原因和动迁滞后迟迟未动。

“抓紧时间培训先学后干!”田玉江开办职工夜校,聘请高人讲课;自己一边看资料,一边跑业主催拆迁。700多米长的施工段终于具备了开工条件,但标段途经的某小区仍未拆迁。

“哪儿具备条件先干哪儿!”田玉江采取见缝插针战术,组织人建围挡,把18米宽的国道右侧挡起6米宽作施工面。公司2005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2006年进入地铁施工领域,一直盼着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产业链,这次机会实属难得!

可怎样抢回耽误的时间呢?田玉江走遍全线调研,发现他们使用的都是黄河钻机,一天只能钻一个孔。为加速进度,他组织旋挖钻机进场,一天能钻三个孔。

为保质量,田玉江天天盯现场,严控护壁泥浆配合比。遇到易缩孔、塌孔的地层就换上E旋钻机,同时采用14米长的钢护筒施工,确保了安全。

下钢筋笼子,灌注砼,打承台……桥墩绑筋开始了,支模,打砼,田玉江严格过程控制,180根桥墩巍然而立,进度超速。全线轰动了!临近区段的人跑来学习,见内实外美的成排桥墩赞不绝口。

轻轨都是现浇梁,以增加整体稳固性,难于一般桥梁施工。为此,田玉江严把每道工序、工艺质量关。为保梁体不下沉、交工后轻轨行车安全,他决定用比梁体重1.25倍的重量进行排架预压,严格观测排架变形和地基沉降,确认万无一失后才进行下步施工;为确保梁体砼强度和弹性,严格控制砼养生质量,高出设计要求才开始施工。全标段3公里现浇梁孔孔如此,不留丝毫隐患。

最难干的是跨七星路排污泄洪河段,河宽50米,河底淤泥3米多厚。为确保桥梁基础坚稳,田玉江大胆创新,经精密计算,在河套打三排12根转孔桩,穿透淤泥层直达实力层。然后,在桩上打一钢筋砼横梁,横梁上架军用贝雷梁,在贝雷梁上架碗口式满堂红支架解决了难题……终于,第6标段成为全线施工质量最好的标段,捧得“黄鹤杯”。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