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让土地营养健康———记吉首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陈道云

让土地营养健康———记吉首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陈道云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1.0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团结报

【出版日期】2011.11.01

【版次】02版:综合新闻·广告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本报记者符晓鸣

几年以前,“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和“巧种田不如拙施肥”这样的农谚还被吉首广大农民奉为“金科玉律”,而如今,土壤化验、配方施肥、科学施肥这些前卫的词语也经常挂在农民的嘴边。目前,吉首市广袤的农田果园全部“体检”完毕,依照市农业局土肥站工作人员开出的“处方”,变得更加“营养健康”。

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市农业局土肥站全体工作人员3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曾获得第十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和州“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站长陈道云是这支团队的灵魂人物。

深入一线,倾洒辛勤汗水

陈道云告诉记者,测土配方是由联合国推广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大环节开展工作。五大环节看似简单,却丝毫马虎不得,吉首市农业人口有16.29万人,全市耕地面积29.15万亩,任何一个环节的判断失误,都有可能给全市的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带来影响。

为了国家测土配方项目在吉首市的顺利实施,陈道云和同事们不懈奋战在农村基层,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奔向哪里,哪里有困难,他们就停留在哪里解决。为了一项新技术的推广,他们可以在村里住上十几天,为了一个课题的研究,他们要进行几次、甚至几十次的记载、观察,论证。吉首市土肥站因工作出色,连续10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土肥工作先进单位。陈道云连续5年被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授予全省土肥科技工作者,连续4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农业环保工作先进个人。

走进农户,传递科技星火

我州地处偏远,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农民认识不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在施肥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陈道云和同事们长期在基层工作,在他们看来,测土配方不仅是简单的取样研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改变当地的一些错误施肥理念。

为此,市土肥站把当前农民在施肥方面存在的误区作为专题开展调研,总结出施肥结构不合理和在田块施肥上肥料投入比例失衡两大问题。为此,陈道云等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不断对比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下的土壤条件,制作出针对不同农田和作物的“施肥建议卡”,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班,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等活动,为群众面对面地提供咨询服务,手把手地教给技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彻底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面了解掌握不同地块、不同作物、不同生长周期作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对照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从而以最低的肥料成本投入,获得较高的产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干群一心,项目开花结果

为了帮助吉首市10余万农民快速脱贫致富,陈道云和同事们绞尽脑汁,从产业扶持到科技下乡,从广泛研究到逐户指导,他们真正做到了以农田为家,与农民为伴。工作过程中,土肥站的同志不仅动手帮助农民插秧、施药、打谷子,还规定了分片指导任务,在和当地农民在劳动中建立了感情和信任,为测土配方项目顺利推广奠定了坚实地群众基础。

项目实施过程中,陈道云等人根据实际把测土配方施肥与农业科技入户、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椪柑提质增效、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等项目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把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水稻高产创建和椪柑标准果园建设示范项目联合办点示范,做到示范区施肥建议卡、入户指导率达100%,示范区配方施肥面积达100%。吉首市马颈坳乡椪柑大户刘永安就是项目受益者之一,在市土肥站的帮助下,他每亩果园的产量今年增至3000公斤,增幅达20%以上。

据统计,自2009年实施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来,已初步改变了当地习惯的施肥模式,项目涉及水稻、椪柑、蔬菜、玉米等多种农作物,累计测土面积120万亩,节本增效3772万元,使当地3.8万户农民从测土配方施肥中受益。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