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病房济世情怀――记“全天候”老医师陈道达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02
【版次】第1版 ( 要闻)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湖北日报讯 记者孔文莹 龙华 实习生高婷
76岁的退休老医生,至今仍工作在外科一线。他的门诊仍一号难求,他的病房仍需要预约,他每周仍做1至2台手术。
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屋,简单地摆放着床、书桌和书柜,被褥未经整理堆放着,桌上堆积着各种医学书籍、笔记和病人病历。
这个人就是协和医院老专家、国内胃肠外科权威陈道达教授。那个小屋是武汉协和医院干保楼5楼的一间特殊“病房”,是陈老的另一个“家”。
一日三餐多是夫人来这个“家”给他送饭。病人从不担心找不到他。
11月18日,记者见到被病人亲切地称为“全天候”医师的陈老。
患者,是他的“家人”
“陈教授的生活很简单,除了为病人看病就是看书,没什么别的爱好。”干部病房外科护士喻利平说,在协和做护士20多年,这是她看到的第一个把“家”安在病房里的医生。
多年来,陈道达以病房为家,随时工作。不管是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有病人情况不稳定,病人家属总能敲开陈道达的门。无数次半夜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对病人来说,近在咫尺的陈教授像家人一样让他们安心、放心。
有位患者,做完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后一切正常。晚上,手术切口处却开始渗血,病人略感呼吸不畅。每晚坚持查房的陈道达发现了,及时施救,消除隐患。懂得医道的人说,手术切口处持续渗血会造成患者呼吸道梗阻,严重者将窒息死亡。
陈道达话不多,不热闹。但他却用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心,锦旗、感谢信如潮而至。面对荣誉、感激,他每每愈发寡言。“这没什么,每个医生都会这么做。”他说。
今年,陈道达已是76岁高龄,退休返聘后,每周还有半天门诊。“在住院部,我负责十四位病人;今天早上的门诊,我为四十二名患者治病;每周我还会进行一两台手术。”陈道达难得一笑地说,“这样的生活充实、快乐。”
学生,是他的“孩子”
“陈教授的癖好,主刀。教学,他倒是滔滔不绝,恨不得把全身武艺都教给我们。”年轻医生刘兴华说。
身为国内胃肠外科知名专家,陈道达桃李满天下。他扳着手指头,骄傲地数出了数十个人名。“他们有成就,我很欣慰。”
弟子弟子,如弟如子。“过年过节,陈教授都会将我们带去他家吃饭。手术误餐,只要听说有学生没带吃的,他都会把自己的饭菜省下来给学生吃。”急诊外科副主任郑海说。
外科医生很重要的潜质,就是在任何时刻都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陈道达的自信,深深影响着弟子们。“在外科手术中,遇到的情况很难和想象中相同,不同的医生表现各异。陈老总是要求我们磨练沉着冷静的特质。”郑海说。
陈道达常常告诫弟子,做人要低调,学术上要求精,业务上要奋斗。腹腔镜外科副主任夏清华说:“老师在为人处事上给我们树立了很高的标准。我们不敢吹牛,只敢踏实做事。”
医术,是他的追求
对手术,陈教授“相当相当”自信。“为了让手术做得更精细,他曾用一整年去精研人体解剖,对人体的生理结构有着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就连生僻的小血管都如数家珍。”郑海说。
同时,他还会为患者的治疗进行规划,做好各种预案,确保万无一失。“这与陈教授看得多、做得多、想得多是分不开的。”郑海满是敬佩。
有一个胃切除病人,一吃东西就吐,不少医生都按捺不住准备再次手术,可陈道达却坚持再观察一周。“陈教授说,再次开刀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伤害。果然几天后,病人奇迹般地好了。”夏清华说。
的确,手术台上的陈教授总是充满活力。“有一台手术,做了十个多小时,我们都有点撑不下来了,可陈老依然专注、认真。”郑海回忆道。“手术之余,大家放松、休息,陈老就想着撰写论文。古稀之龄,仁心慧手,他什么都不图了,就为着攻克疾病。”
不管岁月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医术的精细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