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陈道叙周氏墓:悬念多多的 神秘塔墓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6.11
【版次】第021版:海南周刊海之南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位于澄迈县美榔村的陈道叙周氏墓。
陈道叙周氏墓四周雕刻的狮子、莲花等图案具有强烈的佛家意象。
陈道叙周氏墓使用了筒瓦、榫卯结构。
文\海南日报记者陈 耿特约记者宋祥达
图\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
在澄迈,美榔双塔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据载,双塔为南宋乡人陈道叙为纪念两位女儿灵照、善长所建。双塔一座六角,一座四角,石工精巧。历经近800年风雨的美榔双塔,见证了陈道叙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也为海南留下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1996年,美榔双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令人感动的是,生前为女儿建塔的陈道叙,死后也不舍与女儿分离,他的墓就在离双塔不远的一片坡地上。2006年,陈道叙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700多年前的古墓,它的形制很特别,极像房屋,又似古塔;它有丰富的佛教图案,又有明显的宋代民居特征;它像塔又不是塔,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坟墓。墓的主人是佛家弟子陈道叙及其夫人周氏。由于可资考究的史料不多,这座塔墓与附近的美榔双塔,以及陈道叙身上,仍然存有待解之谜。
一座石雕珍品
在澄迈县金江镇美榔村北面约600米处的一片红壤坡地中,几道火山岩和荆棘丛篱笆之间,有一座玄武岩材质的古墓,看上去不甚高大,还显得比较“玲珑”。坐落在这片被当地人称作“锦游山”的红土坡上,古墓一点都不显眼,墓石上斑驳的苔藓痕迹,愈发增添了它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石墓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
底座呈正方形,4个立面各有一只浮雕的狮子,狮子口中或衔绶带,或叼铃铛,或咬钱币,或含莲花,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个狮子雕塑的左右两侧还有仙人纹;狮子雕塑的上下方还有突出的石板,上面雕有仰浮莲的图案。虽经风雨侵蚀,但还是可以看出浮雕的做工相当精细。
基座上方,是一栋“缩小版”的房子,面阔三间,厅堂放置死者的骨灰钵,外围有墙体,有廊台,有斗拱,有窗棂,有屋脊;屋顶的筒瓦和廊间的八棱柱,雕工都很逼真;墙体上的浮雕图案更是丰富,既有梅兰菊竹,又有喜鹊登枝,不一而足,都是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屋顶正上方,一座精致的小石塔也煞是显眼。
“从外形来看,这座古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的价值和内涵远超于此。”与记者同行的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阎根齐说。
1997年至2000年间,海南省文物管理部门曾对这座古墓进行考察和发掘,发现左右两室均被盗掘过,但仍出土一些陶罐、陶仓和白瓷棺钉等随葬品,还发现其结构分为地穴和地上建筑两部分,地穴是石条干摆的石室,分为两室,隔墙有明洞互通,石室封门前还有一条将近7米长的斜坡墓道。
文物考古人员认为,从石墓的构件浮雕等实物可以看出,该墓形制独特,葬式考究,建筑风格严谨笃实,工艺手法粗犷古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一段民俗记忆
阎根齐认为,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墓主应该是很有身份和地位的,至少是财力雄厚的人;而石墓上部仿阳宅的构件,很有可能就是墓主生前居室的状况,今人借此可以想象和推断出当时海南的民居风格。
能让人直观、形象地看到古代海南民居的形制,主要有4个细节:一是火山墙,海南地处台风多发地区,火山墙则起到压背和防风作用;二是屋顶的挑角,起着装饰作用;三是筒瓦的使用,虽然筒瓦多见于明代的牌坊,但也已出现在宋代的民间建筑上;四是仿造的阳宅有前廊,在高温多雨的海南,房屋如有前廊,住户便可在日晒或下雨之时,于廊下自由行走。
“可以猜测,墓主不但富足,而且很会享受生活,甚至计划即使是在死后,也向往极乐世界,不愿住在‘阴宅’,而是住在‘阳宅’,以延续其生前的荣华富贵。”阎根齐说,“这从另外一个细节也能够得到佐证,即整座墓葬是地面葬,与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说法和习俗截然不同。这一切似乎都与墓主的信仰有密切关系。”
另据专家介绍,古墓的基座(底座)确切的名称为“须弥座”,有着浓重的佛教色彩,浮雕上的狮子一般是作为传说中“尊者”的坐骑存在的,莲花更是具有强烈的佛家意象。
姑且不论墓主的信仰问题,其死后所住的这座“阳宅”,诚如专家所言,则是当年海南民俗文化,特别是民居特征的活生生的记忆。倘若今天人们要恢复当时的建筑,它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吗?
一个神秘人物
那么,墓的主人是谁呢?
12年前,考古人员从“阳宅”厅堂两侧觅得了两块墓志铭,左侧一块的文字为:“辑瑞庵明台居士墓。陈七公讳道叙,辛丑年二月初八日丑时生,庚申年□本庵,弃俗焚诵,壬寅年初永□安必□处,桥道真□,终因种德离凡形容,寿七十三,癸丑九月二十六巳时化。庚申墓记实示子孙□函。”
右侧墓志:“承颍川善人周氏墓。女填第二□,庚子年八月初十日未时生,於辛丑入庵,离欲皈依真诵念经典,共诣修种,不可尽述,寿八十。己未二月十四巳时倾世,庚申合墓,盛在庚申□月□日。谨志。”
原来墓主是“明台居士”陈道叙和妻子“颍川善人”周氏,从他们的称谓判断,无疑是佛门俗家弟子,铭文中提到的“辑瑞庵”,应是陈道叙读经的地方。他开始到庵里诵经时,年仅19岁。
然而,陈道叙夫妻的墓志上,没有朝代或年号,只有“干支”纪年,如“辛丑”、“庚申”,同样的年份名称每60年就出现一次,陈道叙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辑瑞庵在县南四十里王家都,元建。乡人陈道叙为次女尼善长施田于庵。安抚使谢图南匾名。”此外,《琼台志》又载:“买榔二塔(今称美榔双塔)在辑瑞庵前左右深田中。元乡人陈道叙有二女,长灵照适人,次善长出家居庵。道叙为捐钱一千缗建立此塔,高五丈余,层檐七级。一座六角,一座四角,石工精巧。”如果该志记载无误,陈道叙应该就是元代的人了。
但按福建《同安县志》的介绍,谢图南(1192—1273)是南宋同安县归德里埔边山人,嘉定四年(1211年)中进士,踏入仕途时,奉旨招抚方岳农民军。十三年(1220年)受命琼州安抚使,对聚众起事的黎民实行征抚并用,一举成功,食邑同安三百户。
由此推断,辑瑞庵不是建于元代,而是在南宋时期,陈道叙也不是元代的“乡人”,而是宋人。因此,陈道叙当是在1181年出生,1253年去世,享年72岁(实岁);其妻周氏生于1180年,殁于1260年,即庚申年,享寿79周岁,也就是在这一年,夫妻合葬一处,墓志得到镌刻。此时陈道叙已辞世7年。
如果陈道叙辞世那一年,即1253年,该墓已经存在,至今就是760年了。目前,学界将之称为“陈道叙周氏墓”,2006年,该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琼台志》中对陈道叙的记述不多,墓志上也提到他和妻子做了很多“积德”的善事,就是没有他本人的传略,因此,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以何为业?为何财力如此雄厚,又是“施田”,又是“捐钱”?今人不得而知,这无形中也增加了陈道叙的神秘色彩。
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墓地铭的出现,有研究者认为《琼台志》的记载有误,辑瑞庵和美榔双塔是建于宋代而不是元代;因之,陈道叙的生卒年也整整向前推了60年。
(澄迈县陈明卿先生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