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闯出攻坚“穷广东”新路子陈道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1.13
【版次】第PC07版(清远观察·攻坚)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清远注重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构建起六大扶贫开发体系,开创出一条具有清远特色的扶贫之路。
许多贫困户像坳头村的郭镜平一样,通过申请互助资金发展生产而迅速实现脱贫。
清远在推进“双到”工作时,着力培养贫困村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着实令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全省“双到”工作的思想发源地,清远着力围绕支持贫困村“兴产业”,帮助贫困户“创家业”,激励帮扶干部“干事业”,探索出了“双到”工作“五大”模式。按照清远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2011年全市实现脱贫目标,清远将按照比省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脱贫任务来开展工作。
58.99%帮扶对象实现脱贫
“咱们村上的‘银行’真是好啊,又稳当又省事,我前年一下就借到了9000元用来发展生产。”记者在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坳头村采访时,贫困户郭镜平高兴地说。这个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贫困户,2009年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仅用1年时间,就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郭镜平说的“银行”,实际上是清远在坳头村试点的贫困村互助金组织。而郭镜平只是清远许多通过向互助社申请互助资金发展生产而迅速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之一。清远实施的贫困村互助资金是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新机制,也是具有清远特色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五大模式之一。
怎么样“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怎么样才能破解“穷广东”难题?作为全省“双到”工作的思想发源地,清远探索出了具有清远特色的扶贫模式。
纵观清远扶贫开发“双到”之路,清远首先锁定靶子,建立瞄准机制,解决“扶谁的贫”这个问题:清远对全市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以“一户一表、一户一卡”形式登记造册、建档立卡;通过结牢对子,解决“谁来扶贫”的问题:清远31.5万贫困人口分解给了59个省直帮扶单位,115个佛山帮扶单位,120个清远市直单位和县直764个单位,不脱贫不脱钩;最后开好方子,解决“怎么扶贫”的问题:清远着力围绕支持贫困村“兴产业”,帮助贫困户“创家业”,激励帮扶干部“干事业”,探索出了“双到”工作“五大”模式。针对不同对象、目标任务、手段和途径,清远通过实施开发式扶贫、救助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困难。
据预测,清远去年全市将有1.2万多户贫困户5.4万多人收入达2500元以上,占帮扶任务的58.99%。而2009年,该市已有5.1万人脱贫,13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万元。作为全省“双到”工作的思想发源地,清远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了破解“穷广东”的新路子。
今年是清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攻坚年,按照清远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2011年全市实现脱贫目标,清远将以比省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脱贫的任务开展工作。
开好方子,探索清远扶贫模式
新岭村座落在英德市英红镇东北片,全村658户,总人口3455人,其中贫困户141户,贫困人口763人,农民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村内农业基础差,工业缺乏,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较薄弱,年收入仅有8000多元。贫困户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大部分是由于缺乏生产技术、发展资金和身体残疾等原因致贫。2009年,佛山市农业局对口帮扶新岭村,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确定将农民创业园作为整体推进项目。
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体现的是帮扶单位以帮助农民创业谋发展的帮扶思路。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先吸收农民进园区就业。由于设施设备、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成本由基地负责,产品由基地自行销售,基地负责技术指导,使进入基地工作的农民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并在学成后能独立兴家创业,共同致富。
清远在推进“双到”工作时,着力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创新帮扶方式,着力在提高贫困户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围绕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目标,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各帮扶单位在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今后的发展意愿,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法”,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脱贫增收的项目。去年6月10日,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现场会上强调,要在“靶向疗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辨证论治”,做到标本兼治。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清远创新的帮扶方式,就像中医看病,号准脉,再下药。找准了长期贫困症结,再为脱贫致富开好方子。
在“双到”工作中,还有一个难题便是如何有效协调帮扶者和被帮扶者方向一致,共同发力,对此清远的做法是以“三业”促“双到”:促进贫困村兴产业、鼓励贫困户创家业、教育帮扶干部干事业。清远大力推进“三业”,使“双到”成为一项各方共赢的工作,从而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推进“双到”工作的驱动力问题。
对口帮扶的不仅仅是资金
长年以来,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连水村都是一个集“老、少、山、边、穷”于一身的贫困山区。200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2780元,村集体收入仅4.65万元。
清远实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后,省民族宗教委进驻该村进行对口帮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省民宗委提出扩大种桑养蚕和油茶基地种植面积,做好“蚕桑”、“油茶”两篇文章,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并将连水村纳入全省10个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范畴进行重点帮扶,提出建设富裕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旅游村的构想。
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省民宗委注重资源整合,大力帮扶连水村集体经济发展。如筹资100万元支持连水村委入股连南板洞电站公司,按12%年利率分红,2009年8月开始每年为该村单项增加集体经济12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目前,连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
而省民宗委只是近两百个外地对口扶持清远贫困村的单位之一。清远全市302个省级贫困村中,省直单位和佛山市肩负着分别帮扶59和115个贫困村脱贫的重任。对口扶贫的意义远不止为所帮扶的贫困村解决扶贫资金的问题。省直单位和佛山市的对口扶贫单位往往在各种资源上与清远当地的挂扶单位形成有效补充。
2009年7月,佛山党政代表团到清远就“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转移”工作召开探讨会。座谈会上,清远市市长徐萍华建议,鉴于佛山拥有突出的产业优势和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佛山在对清远进行对口帮扶的时候,可以对贫困村采取办项目的方法进行扶贫;可以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就业方式扶贫。培训就业方式扶贫是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方式,因此她希望佛山能从普高、技校中拿出些学位优先给清远学生,真正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清远扶贫“双到”工作能够走得更快更稳成效更为显著,善于从外地对口扶贫单位身上汲取丰富的“养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对口扶贫给清远带来了发达地区、先进单位等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先进的经验和思路,这些对落后和贫困地区来说更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
长效机制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没有经验可借鉴,清远边开展工作边学习和总结。扶贫开发最怕出现“返贫”现象和产生“贫困钉子户”,清远在“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通过建立瞄准机制,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实行“靶向疗法”,最有效最直接地配置扶贫资源,有针对性地综合根治,最终实现稳定脱贫。
实现稳定脱贫,首先要让贫困户从思想上根治“贫困病”。清远实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着力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在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上下功夫。清远通过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素质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强自立、奋力脱贫的观念,有效地改变“甘于贫困、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为彻底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为进一步巩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效果,尽量避免出现返贫现象,清远在一边扶贫的同时,也注重建立脱贫长效机制。该市建立了市级政策扶持长效机制,已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富余劳动力就业、金融扶贫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管理、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贫困山区下山移民搬迁安置等政策文件,为推进“双到”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时,建立村级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村级救助保障机制。如连南的大古坳村、连水村,连山的永联村,清新的东联村等建立起村级扶贫救助基金,为困难群众提供资助。其中连水村通过帮扶年集体经济收入壮大到20万元,每年提取30%作为村扶贫保障基金,为因灾、因病或子女入学等致贫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保障。二是建立村级致富机制。通过建立“双金”(小额信贷资金和互助资金)和“双社”(专业合作社和互助金合作社)机制,把生产与资金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起步资金的致富机制。三是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通过入股工业园物业、扶贫基地和扶贫电站等形式,有效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陈道嫦
■相关
闯出清远特色扶贫开发路子
清远注重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构建起六大扶贫开发体系,开创出一条具有清远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统筹”构建“双到”政策保障体系
首先,建立市级政策扶持长效机制。近年来,清远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富余劳动力就业、金融扶贫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管理、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贫困山区下山移民搬迁安置等政策文件,为推进“双到”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建立村级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村级救助保障机制。二是建立村级致富机制。通过建立“双金”(小额信贷资金和互助资金)和“双社”(专业合作社和互助金合作社)机制,把生产与资金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起步资金的致富机制。三是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通过入股工业园物业、扶贫基地和扶贫电站等形式,有效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
“造血”构建“双到”产业开发体系
清远产业扶贫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瞄准机制,即锁定贫困村和贫困户,瞄准内容锁定“村兴产业,户创家业”。产业规划到村、政策惠及到户、资源配置到村到户。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若干规定》对品牌农业、专业村产业户、种养能手、专业合作组织等实施奖励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市扶贫产业体系形成。几年来市财政累计兑现奖励金达1800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和互助金有效促进了村主导产业的形成。
“破题”构建“双到”金融服务体系
缺乏起步资金,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清远用两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市扶贫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了贫困村贫困户缺乏起步资金的难解。一是制定了《清远市金融扶贫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以帮扶资金作为信用保证金,由市农信社放大5倍发放,其中发放给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扶贫贷款要求其必须捆绑带动贫困户。二是出台了《清远市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建立了互助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管理、技术和市场,互助金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资金。互助金的建立和使用,既有效促进了贫困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又极大激发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授渔”构建“双到”技能培训体系
几年来,清远已构建起立体的扶贫培训体系,结合“双转移”开展“五个一”培训工程,即发展1项产业,开发1个项目,掌握1门技能,输出1名劳动力,致富1个家庭。并开创性地由政府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密切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系,保证学以致用、学能致富。
“整合”构建“双到”社会帮扶体系
首先,整合政策资源。通过整合市、县各级职能部门的三农资源,大力推进行业扶贫。其次,整合资金资源。截至去年10月,全市共落实“双到”资金4.53亿元,已投入2.35亿元。再次,整合社会资源。清远致力于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双到”工作,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期间,清远共筹得善款两亿多元。
“监管”构建“双到”监督考核体系
为落实责任,清远建立起“双到”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市、县、镇三级均成立“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均作为当地“双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帮扶单位一把手作为本单位“双到”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帮扶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干部。其次,建立督查制度,将“双到”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内容。
本版摄影:曾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