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陈道复传世书法作品真伪论辨

陈道复传世书法作品真伪论辨

作者:王乃栋 出版日期:2003.07.19 点击数:0

【作者】 王乃栋

【报纸名称】:美术报

【关键词】 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 文征明 故宫博物院 莫是龙 祝允明 鉴定要点 真伪问题 书画家 公正的评论 

【出版日期】2003.07.1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一、关于陈道复书法的评价$$ 陈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 山人,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公元 1483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 年)。著有《陈白阳集》。$$ 陈道复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吴门画派” 的成员之一,书画并善,后人把他和徐渭称为 “白阳青藤”,在中国文人画史上占有较重要的 地位。$$ 陈道复师从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但能青 出于蓝,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行草书和较简 练的写意花卉画。$$ 陈道复的书法以行草为主,特征较为明显, 达到较高的书艺境界。他的用笔多用中锋,书法 特点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气沉力劲,势强意 活。线条无论粗细,均有厚重感。字形也不像他 的老师文征明的书法那样平正。而是似欹反正, 正以欹生,善于在不平衡的线条处理中求得重 心的平衡,极具个性。这个险中求稳的特点使陈 道明的书法无论是单字结体还是通篇章法都有 较强的动感,在笔墨的随意挥洒之中能做到纵 而能擒,擒纵相发,气势贯畅。$$ 明代赵宦光曾说:“京兆(祝允明)大成,待 诏(文征明)淳适,履吉(王宠)之韵逸,复甫(陈 淳)之清苍,皆第一流书”。这种评论是比较客观 的。在明代中叶书坛上吴门书家祝(允明)、文 (征明)、王(宠)三分天下之际,陈道复的书法能 够异军突起,与前三人分庭抗礼,实属不易。$$ 但是,自清以后,直至现代,论书者往往忽 略了陈道复这位吴门行草大家。近时出版的有 些书法史书之类,大多反复转抄,在介绍明代书 法家时,常无陈道复之名。解放前,祝嘉著《书学 史》一书,其中明代收罗书法家358人之多,竟 然不见陈道复之名。还有丁文隽《书法精论》、陈 彬和《中国文字与书法》、陈康《书学概论》,皆不 收录陈道复。至上世纪60年代上海潘伯鹰著极 有影响的普及性论著《中国书法简论》,书中谈 到明清书势,提到了明代书法家30多人,包括 了书艺平平的邵宝、王鏊之流,也没有陈道复。 直到1987年中国书法杂志社编写电大教材《书 法艺术》,该书介绍陈道复,说“陈道复草书气势 豪放,领晚明狂草先声。”可惜大声疾呼之后,应 者寥寥。$$ 上述现象是值得思索的。即与著名的文、 祝、王三人相比,陈道复的书法也是毫不逊色 的。陈道复笔锋犀利的书法,有文征明的醇古, 无文征明的规正;有祝允明的放逸,无祝允明的 粗野;有王宠的高雅,无王宠的板拘。而陈道复 书法中的沉着飞动笔墨气象,恐怕文、祝、王三 人都难以超出。文、王二人的笔下,有沉着少飞 动,祝则有飞动少沉着。其实明代并不乏有识之 士,除赵宦光外,又有莫是龙在《陈淳白阳山诗 卷》后题写:“今吴中自祝京兆(允明),王贡士 (宠)二先生而下,辄首举征君(陈道复),即文太 史(征明)当数北面,非过论也。盖太史法度有余 而天趣不足。征君笔趣骨力与元章(宋代米芾) 仅一尘隔耳。世有俗眼,不必与论。若求正法眼 藏,当终服膺余旨,且使征君吐色于九原也。”给 陈道复的书法艺术以较为公正的评论。$$ 二、陈道复书法的特征及鉴定要点$$ 明王世懋说:“陈道复少有逸气,作真行小 书极清雅,晚好李怀琳、杨凝式书,率意纵笔。” (见《王奉常集》)又曾说:“余少阅白阳山人画花 卉为多,大都不经意乃自佳,妍蚩真赝故易辨 也。”(同上)王世贞说:“白阳先生作书画,不好 楷模而绰有逸气,故无一俗笔。”(见《弇州山人 续稿》)钱允治说:“少学于衡翁(文征明),不数 数袭其步趋,横肆纵态,天真烂然,溢于豪素,非 天才能之乎。”(见《陈白阳先生集》序)莫是龙 说:“陈征君书《李青莲宫词》一卷,笔气纵横,天 真烂漫如骏马下坂,翔鸾舞空。较之米家父子, 不知谁为后先矣。”(见《莫廷韩集》)莫是龙又题 《陈淳白阳山诗卷》后:“然其圆润清媚,动合自 然,无纤毫刻意做作,遂能成家。”徐渭说:“道复 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见《徐文长逸 稿》)$$ 总结以上明代诸家评论,可知陈道复书法 的特点主要有三:$$ 一、真:天真烂然,天真烂漫,动合自然,不 经意乃自佳。$$ 二、纵:率意纵笔,笔气纵横,横肆纵态,草 书飞动似之。$$ 三、逸:少有逸气,绰有逸气,无一俗笔,无 纤毫刻意做作。$$ 真,即自然不拘,指用笔率真;纵,即奔放不 羁,指结体豪放;逸,即雅逸不俗,指意韵超逸。$$ 再看陈道复传世书法精品,如上海博物馆 收藏的《岑嘉州诗轴》、《行书山居杂赋 卷》,以及上海神州国光社1929年石印本《白阳 山人草书诗卷》、故宫博物院藏《草书自书诗卷》 等佳作,对照明人评说,无不完全相符。白阳山 人书法,真是仙风逸骨,豪迈超群。$$ 在欣赏过陈道复的书法真迹之后,就可以 更清楚地了解陈道复书法的特征:用笔厚重沉 着,滋润灵动;行气潇洒飘逸,流畅跌荡;意态从 容自然,气势豪纵;神韵则风度不凡,格调高古。 达到了极高的书艺境界。即使拿来与明人书法 中的任何上乘之作相比,恐怕也是各有千秋,毫 不逊色。$$ 具体地说:陈道复书法是以潇洒自然而又 变化莫测为总的特色,虽然在用笔和结体上有 一定的书写规律,特征明显,却极难仿造。因为 陈道复的用笔既沉又活,沉不碍活;结体既斜 又正,以斜为正;气势既放且收,以放为收。在 整个书写过程中能较好地处理用锋的提按、点 画的方圆、线条的正斜、笔力的刚柔、笔势的擒 纵和结体的疏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彼此之 间既对比十分强烈,又组合十分协调,极具形 式感。书写时诸多对立的因素又是达到了高度 的统一,能够进入到一种“道”和“自然”的艺术 境界。$$ 概括地说:陈道复的书法遒丽而不媚俗,狂 放而不欺世。此中分寸,是作伪者无法掌握 的──过正则伪,过放亦败。字形虽可摹,神韵 不可得。以真、纵、逸这三条标准来分析陈道复 的传世书法作品,真伪佳劣,一目了然。$$ 三、陈道复传世书法作品的真伪问题$$ 已经公开发表的陈道复传世书法墨迹(包 括画上字数较多的题款),约有100多件。其中 大部分书法作品为博物馆等公、私单位和个人 收藏,有少量书法作品不时在海内外艺术品拍 卖会上出现,还有一些书法则只能在过去出版 的旧印刷品中才能找到。$$ 多年以来,笔者先后整理了所能见到的陈 道复书法墨迹100多件,作为分析研究的标本。$$ 这些分别署名“陈淳”、“陈道复”、“道复”、 “白阳山人”的书法墨迹,均是目前书法界、文物 考古界尚未见有异议的陈道复作品。$$ 日本著名书法家宇野雪村所写《中国书法 中》中谈到陈道复,说他的书法传世很少。现在 我们能见到百余件,事实果真如此,则是令人欣 喜的。$$ 然而,16世纪的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书画市场的兴起,书画造假之风盛行于世。尤 其是吴门地区出了名的“苏州片”赝品多以吴门 画派中知名书画家(如沈周、文征明等)为造假 对象,这已为人所共知。虽隐居山林但书画颇有 名气的陈道复,能幸免吗?$$ 在笔者所研究的陈道复117件传世书法 中,如陈道复书有七言楹联一副,刊印于《名人 楹联真迹大全》(上海世界书局1925年出版), 此联曾被清吴隐刻入《古今楹联汇刻》,原作失 传。实系从故宫博物院所藏陈道复《红梨诗卷》 中抄来。诗句原作“春风吹落复吹开,山鸟飞来 自飞去”,楹联则将后一句书为上联,前一句作 下联。两者相对照,字体写法完全一样。$$ 又如陈道复《花卉卷》书画,早已有人说是 将“道复”款及款后余纸割下移装至卷前,再在 余纸上作画以欺世(分别见《明代书画鉴定与艺 术市场》、《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两书)。$$ 还有1929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石印本《白阳 山人草书诗卷》系陈道复自书《题牡丹》一诗。目 前所见同样内容的陈道复书法及题诗竟有七种 之多。除石印之外,炎黄艺术馆藏一件、沈阳故 宫博物馆藏一件、南京博物院藏一件、天津历史 博物馆藏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广东博 物馆藏一件,其中优劣互见。难道这七种《题牡 丹》诗竟会全是陈道复手书真迹?$$ 鉴定古代书画作品,主要依靠什么?对于后 人作伪的东西,还可以从书画材料、装裱形式、 印泥颜色等方面来加以区别。但对于同时代人 作假的赝品,这种鉴别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所以,鉴定书画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对作者艺 术风格的熟悉程度,亦即鉴定者的眼力。就目前 来说,如此而已,别无他法。$$ 拙著《陈淳书法真伪图鉴》一书,就是从艺 术鉴定的角度来剖析陈道复的传世书法作品, 探索一条以艺术类比法来鉴定古代书画的新 路。$$ 按照前述陈道复书法的特征及鉴定要点来 认真分析鉴定陈氏传世书法墨迹,结论虽不讨 人喜欢,但不意外。$$ 陈道复传世117件书法墨迹中,超过半数 的作品存在着诸多疑点。$$ 这些可疑的陈道复书法墨迹,大约可分为 五类:$$ 一类是书法极为拙劣,根本不像陈道复书 体的,望而可知为赝品。如《桐下鼓琴图轴》题 字,见台湾《故宫书画图录》。$$ 一类书法貌似陈道复,而书写狂放无度,恶 俗做作的,细看较容易分辨。如《严先生祠堂记》 ,见民国时豹文斋珂罗版印《雍睦堂法 书》。$$ 一类是书法接近陈道复,但字形平正,笔势 不足,气势较弱的,也还容易识别。如《书画册》 中的书法,见《支那南画大成》。$$ 一类是书法较好,但缺乏陈道复书写特征 的,鉴别也不太难。如《牡丹图》题字,见 某拍卖会拍品图录。$$ 以上四类书法确定为赝品,应无问题。$$ 有一类书法既具备陈道复书法的特征,又 书写较好,而且还多次发表,似乎是公认为陈道 复书法的,经过细察发现书法中时有俗笔及败 笔,难以使人得出真迹的结论。鉴定比较困难, 暂且列为参考品。如《草书越游诗》(见《书法丛 刊》六)。$$ 经得起反复推敲、能使人确信为陈道复真 迹的书法,仅49件。$$ 值得我们深思的不仅仅是陈道复传世的书 法墨迹究竟有多少是赝作和疑品。陈道复书法 的真伪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