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家陈道斌的家乡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4.16
【版次】第04版:文艺副刊
【入库时间】20110620
【全文】
□ 文/董 焦 唐 巧 图/毛 健
宋祖英,谭晶,廖昌永,王宝强,汤灿,黑鸭子组合……如果不是事先做了功课,记者也很难将这些在中国乐坛大名鼎鼎的人物跟面前这个并不起眼的中年男子联系在一起。金边眼镜、皮夹克,永远带着腼腆的笑容,一条绿军裤和笔挺的坐姿泄露了他军人的身份,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南漂的“词”人,则将他与前文那些响当当的名字紧密相连。
他就是陈道斌,一个生于广汉市小汉镇的地道农民,在奔赴广州逐梦二十年后,以词作家的身份站在了中国乐坛最光鲜的舞台上。
两个川籍音乐人的三周年祭
陈道斌现在最忙的事就是与四川老乡廖昌永一起完成为汶川大地震后三周年创作的歌曲。现在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即将出炉。
陈道斌和廖昌永的熟络不仅是四川人这个标签,陈道斌觉得,更重要的是同样的草根出身让他们能互相理解更多,看问题也更为一致,他打趣说,“我比他更草根,虽说他是郫县农村走出来的,但毕竟是上海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我才是地道的草根!”他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陈道斌的儿子在3岁时,就已应邀出演了廖昌永的MV《中国制造》。
对这次的歌曲,陈道斌更有“野心”,那就是红遍全国,“兔年春晚的《因为有你》,是九寨的作词人黄德成根据我写的《人间真爱》和王晋川的另一首词改编而成,但类似的抗震救灾歌曲,传唱范围更倾向于四川,没有一首能全国传唱。”
即将到来的这次合作极像两个曾经只能演奏下里巴人的乐者合奏一曲阳春白雪,但陈道斌和廖昌永两人间的高信任度显然给这首歌的成功打下了伏笔。“汶川地震后,我只回过汶川两次,德阳很少,很想与自己的家乡在音乐的关系上建立联系。”陈道斌已不知不觉为这首尚在襁褓中的新歌赋予了很多内涵,“我们现在有作词和演唱,我希望作曲、制作各方面,都由在音乐界的四川人操办,把这首歌打造成完全由四川人唱出来的感恩情怀,最能代表四川人的感情。”
“新曲计划赶在5月前出炉,这也是廖昌永和我共同的意思,赶在周年祭前,让四川人的情感举国传唱。”至于这首纪念歌曲的立意,两人更是早有界定,“不一定是感恩,毕竟是三周年,再揭伤疤并无意义,我们只希望能借这首歌表现出灾区人民生活的阳光和快乐,因为,他们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了吧。”
从未远离的乡愁
“一会我还得回家去看看,这两天忙于应酬,还没抽出时间。”2011年4月,再次回到德阳的陈道斌倍感亲切,据说,他此行是应邀为安县创作一首歌曲,在完成了采风之后,“顺便”回趟德阳老家。一个改变在于,他并未住在家里,而是就近“下榻”在旌湖宾馆,他的倦意也显而易见,“没办法,昨天和一个老文友聊天就聊到凌晨2点半。”
陈道斌的聊友是老相识,“至少在我开始专门创作歌词之前吧。”他的“出道”有些偶然,1991年,四川举办第一届国际电视台节征集会歌时,年仅19岁的他以一首信手写就的《友谊彩虹》脱颖而出,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农民子弟获了大奖,成就了电视节的一段佳话,同样也成就了陈道斌,“那个文友就是第一个向外界推荐我和宣传我的人。”
时隔多年,他对当时获得的支持仍颇为感激,“如果没有他们和家人的鼓励,我没有办法走到今天。”在四川“散打”了几年,1995年4月,陈道斌最终选择离开四川,南下广州寻求在创作上的发展,他说,那样的选择是出于那时对“四川写词无出路”的不满,他说,他走时满载着乡愁。
但那已经不是广州乐坛的黄金时代,中国乐坛的重心早在他前去的前一年,悄悄移往了北京。“我是在大家都北漂的同时,南漂了。”陈道斌打趣着说。接下来半年是在想家中度过的苦日子,“打工收入连饭都不够吃,还得靠妻子从四川寄钱(过日子)。”他用一种近乎嘲弄的语气回味过去的苦,更能让人感觉当时的不易。
那段思念最终化成了给妻子的一首歌词,《我走后的成都天空还在下雨吗》:
“我走后的成都,
天空还在下雨吗?
久别的你为什么不说话,
陌生的城市,
没有巴山的夜雨,
亲爱的你请告诉我故园的春和夏。
离别的日子相思涨满了秋池,
疲惫的我走不出你当初回头的刹那……”
这首歌词最先发表在《成都晚报》上,后经人谱曲并由著名歌手孙浩演唱,唱出了许多在异乡的四川人的心声。陈道斌最大的转折也最终到来,1996年,经同为四川老乡的老牌著名词作家、《我爱你中国》的创作人瞿琮老师介绍,他加入了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从此,他脱离了打工生涯,歌词创作由爱好变成了他的职业,他从草根创作者跻身正规军序列。
“一开始也不太适应部队那种生活。”陈道斌此时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在学历和见闻上与别人的差距,“并不是说军事管理生活的生活方式不适应,而是不仅要写歌词,还要搞一些策划文本之类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不管有没有灵感,如果需要歌词,就必须马上写出来,部队的这项要求并不适应他的“精品化追求”,但面包和理想大部分融合的前景让他开始接受这些挑战,“至少,在这里可以全面化发展,(部队)是非常好的文艺舞台。”
他最终也让这段经历变成了可以传唱的生活经历,“2008年,我为王宝强写的那首《出门靠朋友》,其实就是在写彷徨时的自己。”
开在家乡的天堂花
成为了全国炙手可热的词作家,陈道斌对家的牵挂却仍在升温。这一次思乡的爆发,集中在了2008年,那一年的5月12日,远在广州的他对德阳遭受的一切苦难感同身受。“我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当时知道德阳是重灾区,那种难过一下就出来了。”陈道斌说,那时的震惊、着急、难过,种种情绪夹杂在一起,让他几乎情绪失控。
当天,陈道斌就向团长申请回家,“但是部队规则那么严,又是非常时期(需要随时准备),我自己都知道请假是绝不可能的。”从团长那里领回了不允假的答复和一堆劝自己宽心的话,陈道斌却轻松不起来,尽管几个小时后,父母报平安的电话已经打到他手机上,他的想法依旧是,“必须做点什么。”
“晚上,我就和广州音乐人花道创作了第一首抗震歌曲《你还好吗?》。”用最擅长的方式,陈道斌向家乡人民表达着祝福,时隔不久,他和广州音乐人王厚明创作的第一首抗震MV《心心相连》也最早出现在全国各大电视媒体。但这连续两个第一并不能让他的心情平静多少,“我最牵挂的,还是要亲自回来看看,亲手为他们做点什么。”
机会也终于来了,地震发生第4天,总政歌舞团选派全国最好的文艺家组成采访团赶赴灾区,其中“广州军区 陈道斌”赫然在列,这让他感觉自己是最“幸运”的人,“有种心想事成的味道,也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从2008年5月16日起,为期一周的灾区行,让陈道斌感触颇深,“我们走遍了汶川、北川、什邡、绵竹、都江堰……那些记忆,刻骨铭心。”
“写稿几乎是顺其自然的,只需要拿着手机机械地按,把那些跳在脑子里的句子都敲出来,就是最好的歌词。”陈道斌把作品源源不断地发回了军区,与此同时,这些歌在网络上的传播也出人意料地快,这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歌曲的力量,“传唱最广的一首是为总理的《人民心疼你》,这都是我们跟在总理后面,看着他从都江堰哭到汶川,再哭北川,一路悲怆过来的。”他为这首歌加的另一个注脚是“情何以堪”,也是一种期望,“全国的人们都在关注这里,肯定会很快站起来的吧。”
另一首歌则让他无限唏嘘、无限感叹却又无限悲凉,这就是他在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废墟边写下的《天堂的花朵》。“我们没有凑上去询问有多少孩子遇难,只是看到战士们把从废墟中挖出的小孩的书包摆成整整齐齐的几排,就已经感到那种深入内心最深处的震撼。”陈道斌说,这首词出来之后,他立刻传给作曲家,并很快敲定了由组合黑鸭子演唱出来,这个过程也给了他另一个感叹--人的心都齐了,不再“向钱看”,“作曲和歌手都没有要钱,黑鸭子还是自费到录音棚录制。其实当时我们要录歌,哪怕约更大的腕,也是义不容辞。”
他至今仍记得歌词:
“那一刻,时间仿佛定格,
来不及告诉妈妈,我在做什么。
当我醒来,在另一个世界,
夜空无数的星星,
妈妈你可知道我是哪一颗。
来自天堂的花朵,
不再有寂寞,
幸福时光化成永恒的传说。
……
妈妈别为我难过。”
陈道斌后来还做了在他看来有意义的一件事,他把这次地震灾区行录制的所有作品制作成专辑,送给灾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