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陈道隆腹泻治验(一)

陈道隆腹泻治验(一)

作者:陈锐 出版日期:2011.04.21 点击数:0

【作者】 陈锐

【报纸名称】:医师报

【出版日期】2011.04.21

【版次】

【入库时间】20111020

【全文】

下痢古称“肠瓣”,又称“滞下”。受病原因多为湿热郁结,挟有积滞,瘀结于大肠曲回之间,致成赤白下痢,便下脓血,故有腹痛里急后重滞泄之状。患者病经5年,时发时瘥。1958年冬初进院,治疗至翌年1月间病势突变,下痢日夜不停,色如奶白,或有血块,或下脓血,是属湿热垢滞蓄结大肠,已无疑义。但舌红乏津,潮热汗多,两颧绯红,不食不寐,体力难支,脉弦而小数。初诊之证象,显然有阳越之险境。诊断固然如斯,但处方颇感棘手。如用潜阳则偏于重镇,肠胃薄弱至此,何堪下坠之品!用育阴则妨于滋润,邪毒蕴结未清,奚宜滞腻之药!用培土补中,则阻气碍运。用苦寒清泄,则化燥耗津。所谓攻补两难,轻不应病,重则伤正。病已急不可待,而处方又如是之难,左右掣肘,莫此为甚。总之,久病元虚,最当着眼,而久痢肠薄,不胜味重气厚之剂,尤当注意。思之重思之,则惟敛虚阳,养胃阴,清垢浊,疏气滞之治,既能扶正,又能祛邪,舍此鲜有良策。第一诊用龙齿、茯神之潜阳安神;金斛、麦冬养胃阴、清胃热;白芍之敛阴养血;石莲肉之缓和大肠蠕动;煨木香、阳春砂之理气疏滞;扁豆花、茉莉花、炒藕节之清肠涤垢;鸡内金、生熟谷芽之和中醒胃。如上所用之方剂,因已掌握扶正祛邪之原则,故服二诊之方后,病势已有转机。第七诊后,下痢已少。九诊因不慎饮食,致下痢增多。十五诊后,用调本元之方。此症自一诊至十六诊,清肠疏垢之中,首先不伤本元为前提。所以治疗经过,如清肠必须苏胃,养阴力避滋腻,培土务去温燥,剔垢仅取轻疏之治。实则平淡顾正之法而获效,较胜于大剂补泻之品,即所谓“轻可去实”之意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