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西东总不同:几则古代剧论的启示
【作者】 张传若
【刊名】阅读与写作
【关键词】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青春版《牡丹亭》 古代 戏曲剧种 创意策划 地方戏 昆曲
【摘要】不顺也”。笔者对地方戏剧种问题本已多有感触,加之近读明代沈、徐渭、王世贞等人的一些剧论,想法尤多,遂成此文以记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纯粹探讨学理,而并非企图以此为地方戏争取观众而张目。——原因很简单,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中国戏剧史》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当代观众的认可,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感性接受,这也是艺术传承与哲学和科学传承最大的不同。很多人试图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说服当代观众接受或抵拒某种传统艺术,结果总是徒劳,因为感性接受属于另一个世界。”一、地方戏之成为问题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无疑已与整个世界深深地融为一体,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等世界性现象当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交通、通信都极其发达,人们之间的沟通也突破语言障碍而变得极为简便的所谓“地球村”时代,中国戏曲...
【年份】2008
【期号】第11期
【所属分类】 J8
相关文章
- 1、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 作者:金约 年份:2012
- 2、白先勇的昆曲:从《牡丹亭》及《玉簪记》说起 作者:吴迪 年份:2009
- 3、传统戏曲绽放时代光彩: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成功原因初探 作者:姚瑶 年份:2010
- 4、民族艺术走向文化市场:对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功的另类解读 作者:王省民 年份:2010
- 5、情到深处剧亦真:从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解读白先 作者:刘奔 年份:2010
- 6、寻梦·追梦·圆梦——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历程 作者:李耿巍 年份:2005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