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背”不应是“船顶
【作者】 施孟文
【刊名】教苑荟萃
【摘要】其中,啧啧称奇,无论是前者给我们听觉上的冲击还是后者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都让人叹为妙绝、久久回味! 但笔者在教授《核舟记》一课时,却意外发现,无论教材还是其他的教辅资料都不约而同地把“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中的“船背”解释为“船顶”——笔者私认为这有悖常理、有违常情,势必扭曲作者原意,误导后人对这件精美微雕艺术品如实地、全面地了解。故不揣冒昧,抛砖引玉,将个人看法诉诸笔端,以期与教育界同仁一起探讨、共同商榷。 首先,本文借核舟的精巧布局来赞美人物的高超手艺,“奇巧”与“灵怪”前后呼应,统摄全篇。微雕艺人王叔远凭借在胸成竹、神工鬼斧,使自己手下的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用文中的原话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也就是说是什么刻什么、刻什么像什么。整体如此,局部也应如此。“题名其上”的“船背”如果是船顶,也即船篷的顶部,这个地方该怎么刻呢?我们知道,古代船篷顶部一般是钝角式或圆弧状的,这还不打紧,关键文中是“箬篷”,船顶上盖着箬草呢!我们想想南阳著名的茅草屋、想想北方常见的麦秸垛,这箬草覆盖的船顶怎么谈得上“夷”、如何题得了“名”、又怎样印得下“章”——此谓不合理。
【年份】2011
【期号】第27期
【所属分类】 U664.121
相关文章
- 1、“征帆去棹”的“去”该做何解? 作者:吕国强 年份:2006
- 2、汤显祖《邯郸梦记》校注 作者:吴秀华 年份:暂无
- 3、郑玄三礼注研究 作者:杨天宇 年份:暂无
- 4、胡应麟的小说与戏曲思想 作者:卢劲波 年份:暂无
- 5、《牡丹亭》注释补正 作者:戚艳春 年份:2006
- 6、简明中国音乐史 作者:田可文 年份:暂无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