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应是鬼节

作者: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作者】

【刊名】中国西部

【关键词】 清明不应是鬼节

【摘要】涌去,我不禁心生忧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现代民众对古人馈赠给我们的优秀遗产施以文化劫持和行为暴力。 面对如此风俗和场景,我大声疾呼:同胞们,清明不应是鬼节! 祭祀祖宗和先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祭祀仪式并非清明独有,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纪念日,而清明祭祀扫墓仅仅是清明节十多个内涵之一。我们后人只记住了这一项内容,这是相当狭隘的境界,正反映了中国人喜爱把一些重大活动往迷信仪式方面联系在一起。 不要把清明节搞成现代迷信活动! 作为又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待遇。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是以公历确定时令的节日。 古代因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随着时间的演变,便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的主题逐渐代替了清明节的主题,相当于中国最早的斋戒节。 但是又因为与祭祀仪式结合,谒拜祖先、追怀烈士、祭奠故人便又成为清明的一道永恒的风景。故而清明节又是扫墓节。 其实,清明除了斋戒寒食、扫墓祭奠以外,它还有另外的内涵。 清明节最早发端于商朝,那时“河上柳原宵烟尘上尔户欢频旦夕鼓乐”,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有二十四节气之时就有清明,而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当和我国夏历曰的创立有着截然不可分割的渊源。因此有专家说清明节最早发蒙于周朝,几乎是信口开河。 商朝河洛地区既有“桑间濮上赤足治游伊人适岸君子好逑”之风,《礼记》也有记载清明正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时节。春秋战国时期,郊原踏青、桃花相赠是当时年轻人时尚的风气。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维孔子感叹不已,是清明郊游的真实写照。 东周佚诗“门郭之巢,婆娑其下,风舞霓兮,剪于幽谷,谓我英裳,锦衣若归”,也是清明时令的场景。那时的男女冶游豪放不羁,是人格天性阐释得最完美的时代,没有后来儒教的三从四德、佛教的清心寡欲、道教的清规戒律。 因而清明节最早的含义应是情人节。踏青、游春是其主旨。 唐诗人张继的“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宋诗人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学者程颢的“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等诗,就表现了清明节的美好场景。 清明节实际上还是中国最早的体育活动节。那时荡秋千、斗鸡、放风筝、蹴鞠等是时兴的体育竞技项目,当然,郊游时的游泳、登山也是那时大家喜爱的活动。 唐诗人王维的“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韦庄的“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描写的都是清明节火热竞技场面。 柳下花间品茶歌舞、江中船舍饮酒吟诗,也是清明时期的重要活动。其次,或怀念故乡的亲人,或思念远方的朋友,在清明节期间更是不必张扬的内容,它不一定非要与墓穴、碑陵打交道,只需默默思念或鸿雁传书即可。 植树,在古时已经为古人所重视,最早的植树节就是清明节,尽管古人的植树和某种迷信思想有关,但是植树本身这项活动的意义,就已经是在为地球为子孙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我们不必特别强调清明节中祭祀这一项活动。该哭的哭,该笑的笑,该恨的恨,该爱的爱,就是清明节的真实涵义。 顺便提及一下,有人呼吁清明节应公祭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我在这里很诚恳地劝诫这些人,莫说藏族同胞不会同意,他们认的祖先是格萨尔;就是蒙古族同胞也不会同意,他们认的祖先是江格尔;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祖先传说。不要用大汉族思维来定义备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我们大可去哀思我们自己的宗亲和为国牺牲的英雄,但不要在清明节强调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不要再造成民族隔阂了,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吗? 最后还要说一段典故,清明节还涉及到两个重要政治人物,1976年四五清明节是以悼念周恩来名垂史册,但是台湾史书上却说1976年的清明节有一半人是为了悼念蒋介石逝世一周年(他于1975年清明节那一天去世)。所以这次天安门事件真是一个莫大的悬案门。全世界这个门那个门的悬疑案子真多,从水门到拉链门,从戴妃门到拉登门,从朝鲜门至0伊朗门,怎么也比不上天安门这个门多。 总之,清明节,顾名思义,我们也希望政治及其政治人物要清明,清清明明,那么也等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每一天都在过清明节。 但是,谨希望不要把清明节过成一个鬼节!

【年份】2010

【期号】第7期

【所属分类】 暂无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