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智正觉研究
【作者】 周瑶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多於赞誉。通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禅学思想,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禅宗的渐修思想与多元化发展的精神风貌。 自日本学者柳田圣山、石井修道先生以来,一些中外学者对宏智正觉的生平履历、禅学思想等进行了初步考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相对於他多方面的成就及其在禅宗史、禅文学史的重要地位而言,目前的研究仍显薄弱,对其禅学思想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深入,也存在一定的偏见,而一些领域的研究,如其诗文研究,几乎就是空白,更不用说综合性的专门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全面考察了其生平履历、交游、法嗣及着述,对其禅学思想、诗文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宏智正觉的生平事蹟、主要成就,以及宏智正觉研究的历史现状,说明宏智正觉研究的重要性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预期目标。 正文部分分上、下两编。 上编共三章。 第一章对宏智正觉的生平事蹟及其法嗣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述。第一节从其幼年的身世、少年皈依佛门、青年参禅游方、中晚年出世教化等阶段考述其一生的行踪和事蹟。第二节主要考察了其嗣法弟子。 第二章重点考察了宏智正觉的交游情况。第一节以宏智正觉与真歇清了、大慧宗杲的交游为重点,考证了他与禅僧衲子的交游情况及其特点。第二节考察他与文人士大夫的交游情况,以与向子谨、赵令衿等人的交游为重点,考察他与文人士大夫交游的特点,分析他与政治之关系。 第三章全面考察宏智正觉的着述情况。第一节简单介绍日本泉福寺本《宏智录》编集情况及其内容、《宏智录》主要版本及其内容结构。第二节重点对《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进行考察,简介其内容结构;把它与《宏智录》进行对照,分析其资料来源,探究其内容的可靠性及文献价值。第三节简介有关《宏智录》的注疏、评唱等着作。第四节是《宏智录》未收正觉作品辑佚。第五节分析正觉诗文创作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下编共四章。 第四章讨论宏智正觉的心性论。第一节简单讨论慧能“心”与“性”的含意。第二节考察慧能心性论,主要从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见性成佛;“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两个方面考察慧能的心性论及其对後世的影响。第三节讨论宏智正觉心性论的特点。首先考察了他对於自性的称谓;其次从自性清净,人人本具,不劳修证;自修自悟,明心成佛,无须外求;三界唯心,万法皆空三个方面分析其心性论。第四节小结,认为他基本上继承了自慧能以来南宗禅的自性清净、万法皆空、见性成佛的心性论,与神秀观心看净的北宗禅不同。 第五章讨论宏智正觉的体用观。对於自性与作用(现象界)之间的关系,即自性的体与用的关系,慧能没有进行深入阐释,所以为後人留下了更多的阐释余地,也促使南宗禅进一步发展与分化。第一节讨论马祖道一“作用是性”的禅学思想及其门下弟子的反思与修正。第二节讨论曹洞宗对於马祖思想的批评与修正。首先讨论了石头法系对“作用是性”的批评与修正,而这种批评与修正使之成为与马祖法系共存的南宗禅两大流派。曹洞宗是石头法系中较早发展起来的批评马祖思想的重要力量。他们认为作用(现象界)是自性的反映,虽然没有否定作用的真理性,但它并不等於自性本身,因此把作用(现象界)与自性作了相对严格的区分。不过,其究极目的遗是最终达到自性与作用(现象界)圆融统一、物我一体的境界。曹洞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偏正回互”思想为代表的一整套包括功勳五位、正偏宛转、三渗漏和三路接人等方法、范畴在内的禅学思想舆修行实践体系。第三节讨论宏智正觉对於曹洞宗体用观的继承。曹洞宗对於自性与作用(现象界)关系的探讨,可以《宝镜三昧》、《五位君臣偈》、《五位君臣旨诀》、《五位君臣显诀》、《四宾主》等纲宗诗为代表。宏智正觉模仿曹洞宗诸祖之作,创作了《五位》、《五王子》、《四宾主》、《四借颂》等偈颂,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其体用观,这在上堂、小参等法语中都有所体现,基本上可以说是对曹洞宗体用观的继承。第四节讨论其体用观的兼容并蓄倾向。其体用观不仅继承了曹洞宗自开宗立派以来会通华严宗理事圆融的思想,也吸收了老庄、玄学思想与牛头宗、法眼宗、临济宗的禅学思想,所以表现出兼容并蓄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以心性为本源、本体的宇宙论与天地同根、物我同体的圆融论,既有对於人生的终极关怀,也有对於宇宙奥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遣也就超越了临济宗以心性论为基础的人生论。 第六章讨论宏智正觉的修证论。第一节讨论北宋至南宋初期禅学动态及其正觉的回应。随着佛教的日益世俗化,禅教融合与禅净合流思潮也日益浓厚。对於中下根僧俗信众的接引,已然成为禅宗各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文字禅、公案禅、无事禅、平实禅、默照禅等等都是各宗不同接引方式的体现。但是由於一般僧俗信众把此种种方便法门当作“实头见解”,也由於庸僧的教条僵化等各种原因,各种禅法不仅失去了活力,而且产生了种种流弊。各学禅学思想在相互批评与对种种禅弊的纠正中得以发展与更替。“以悟为则”成为纠正禅弊的标准,大慧宗杲正是以它为武器,承担振兴宗派、复兴佛法的大任。同时,自唐代以来的“顿悟”思想,造成了对於修行实践的忽视,而渐修思想有纠正这种弊病的作用,因此为许多禅师认可。“佛法住世,有顿有渐,有权有实”的思想在北宋中後期极具代表性,是对自慧能以来虽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实际上是对重视上根顿悟而忽视接引中下根作法的修正,所以渐修禅法可以看作接引中下根学人的方便法门。但是由於“无修无证”、“顿悟顿修”的思想仍然是禅宗主流,因而出现了“顿悟渐修”与“顿悟顿修”思想的对立。宏智正觉与大慧宗杲是其代表人物。宏智正觉的禅法既有对曹洞宗禅法的继承与革新,也有对各宗禅法的批评与汲取,所以受到丛林与社会的认可,流布很广。第二节讨论他对於曹洞宗修证论的继承。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曹洞宗的修证理论并用来指导修行实践。对他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当数自丹霞子淳以来倡导的休歇禅法,与石头法系,特别是自大阳警玄以来注重坐禅修行的传统。他发展了其中的渐修思想,形成了以默照禅为主要内容的修证思想。第三节讨论其修证论。默照禅是他倡导的主要禅法,以前有学者认为他把默照禅作为证悟的惟一途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他虽主张静坐默照,但也主张回到红尘世间行佛道、弘佛法,游戏三昧。其修证思想并不全是有意识的去灭除妄念烦恼的“不思量”的境界,也有“非思量”的境界,包含着“修证一如”的成份。但这些成份是经过天童如净的“只管打坐”思想的发展,到日僧永平道元开创日本曹洞宗才真正完成。 第七章讨论默照禅与大慧宗杲的批评。第一节讨论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思想。首先讨论了默照的含意,其次探讨默照禅的禅学渊源及其产生的禅学背景,最後探讨默照禅的内容。默照禅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主张人人皆具“本来之性”,可通过“明心”自己成佛;2、自性本自圆成,清净无相,妙明绝缘;3、静坐默究,净治揩磨,断除妄念烦恼的修证方法。第二节讨论大慧宗杲对默照禅的批评。首先讨论其批评的对象。日本学者柳田圣山、石井修道先生以为他批评的是真歇清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他批评的对象就是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以为他的批评并不完全是针对真歇清了或者宏智正觉,而是那些不完全理解默照禅,执着休歇之方便为惟一证悟究竟的禅弊。其次讨论他批评默照禅的原因:一是对当时执着於语言文字与古人公案的文字禅与公案禅,与不注重语言文字而专注於坐禅默照的默照禅等两种禅学倾向的批评。其看话禅与正觉的默照禅与都是对当时执着语言文字的文字禅与公案禅的禅弊的修正,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是默照禅站在始觉立场提倡渐修,看话禅站在本觉立场倡导顿悟顿修,二人所走的路线并不相同;第二是他对“悟”的强调;三是他积极入世的态度与宏智正觉避世态度的矛盾;第四是他的性格因素与强烈的宗派意识。 结语部分在正文全面研究宏智正觉的基础上,讨论他在禅宗史,特别是曹洞宗发展史上的贡献与意义;讨论他及其默照禅思想在宋代佛教世俗化的过程中意义,指出其默照禅开创了曹洞禅学的一个新局面,使曹洞宗进入了又一个兴盛期。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宋代禅宗的精神风貌和宋代文化的某些特点,认识其禅学思想对曹洞宗後学的影响及其流传情况,认识默照禅在当时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B948
【录入时间】2010-01-01
- 1、默照禅研究 作者:赵哲伟 年份:暂无
- 2、无法之法:论圣严法师默照禅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谢成豪 年份:2011
- 3、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曹洞宗的中兴 作者:刘奥林 年份:暂无
- 4、宏智正觉的禅学思想及其美学意蕴 作者:刘方 年份:1998
- 5、宋代禅学与诗话二题 作者:张伯伟 年份:1992
- 6、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 作者:皮朝纲 年份: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