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
【作者】 马海燕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这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介绍学界目前关于禅学研究特别是明清禅研究、鼓山禅(永觉元贤等)研究以及为霖道霈禅师研究的概况,通过比照性的回顾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以及研究的目标,积极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介绍明末清初佛教的发展概况、鼓山佛教的历史源流以及为霖道霈禅师的生平等。道霈禅师思想的形成与明末佛教发展声息相通,与鼓山涌泉寺这一特定佛教道场的振扬有关,更是他千锤百炼的个人经历的结晶,其中关于为霖道霈禅师的生平,以《为霖道霈禅师》一书为主要依据,删繁就简,尽量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为霖道霈禅师禅修观。本文的“禅修观”偏重于修禅理论,它主要包括修禅的前行、禅修工夫、禅的悟境、修禅的目的等。深受元贤影响,道霈之禅法修行,步骤严整,方法严密,一反时人狂禅之风。他注重入道前行,夯实基础,在真参实修的前提下倡导各种禅修工夫,以助学人顿悟正因;他重视善知识的引导、证明,反对盲修瞎练的狂禅;他着重强调了生脱死应作为学禅者的最终目标;他十分重视丛林制度的完善,促进禅修的制度化、日常化。第二章:为霖道霈禅师禅教观。在禅宗的发展史上,诸家对宗(禅)、教关系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息过。在对待教法方面,道霈主要认为它对于禅者的开悟有着积极的作用,深入研习经论,可以对治时人的孟浪学风。道霈精通般若学、天台学、华严学、唯识学,融通性相,宗教圆融,兹章就其禅教观展开讨论,重点关注般若学、天台学与华严学与道霈禅学的相互影响。第三章:为霖道霈禅师禅净观。一般来说,净土宗人反对参禅能了生死,学禅者则蔑视净土他力往生。道霈则不然,他以念佛、参禅同为了生脱死的路径,禅净殊途同归,需要依据个人根机适宜选择。道霈的净土法门,贯彻理行并重的基本原则,体系完备,既有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第四章:为霖道霈禅师禅史观。中国佛教史籍甚多,体裁繁富,主要有记行体、记言体、记文体、综合体四种类型。道霈学识博洽,一生著述甚丰,他对于禅史十分重视,协助乃师元贤校补、改订了许多禅史著作,还曾积极参与了清初僧诤,在天王、天皇之诤和曹洞内部“五代叠出”的问题上始终坚持曹洞鼓山系立场,辨谬救妄,考镜源流,以理服人。他不没古德、反对严统的思想在当时的日本佛教界、琉球佛教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兹章就其禅史观略作梳理。第五章:为霖道霈禅师的三教观。道霈始终立足于佛教(禅宗)修行之立场融合三教,并且以佛教修行成就为最后归宿;在三教学理方面,他对儒、道的融合是包容性的,而且只是佛教思想单方面的渗透;他以“内外有别”作为世人特别是士大夫对佛教一切批评的回应,这种回应是内敛的、自卫性的,缺乏正面的、学理的交流与对质,带有很浓烈宣教色彩。道霈的三教观反映了他坚定的佛教(禅宗)立场,这与他作为本分衲僧的身份是相一致的。余论:道霈禅学与士大夫佛教、官方佛教大不相同,具有很强的山林佛教特征,他可以作为山林佛教的典范人物之一。道霈所保持的这种山林佛教的作风在清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远离政治干扰,保持了佛教修学的独立性;它强调深入佛教经藏,讲究真参实修,回归纯正佛教。这些都为佛教特别是宗门在清初走出困顿、绵延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总结为霖道霈禅学的主要内容,挖掘为霖道霈禅学的现实意义。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B948
【录入时间】2011-01-01
- 1、为霖道霈与清初五代叠出诤考论 作者:马海燕 年份:2012
- 2、明末清初禅宗的基本走向 作者:李利安 年份:1999
- 3、“八大山人”含义辨 作者:吴炼 年份:2000
- 4、桐城方以智与青原禅宗 作者:陈金凤 年份:2013
- 5、析洞山禅法(续) 作者:企愚 年份:1999
- 6、洞山良价与曹洞宗源 作者:徐文明 年份: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