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风物>学位论文>  相山火山盆地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研究

相山火山盆地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研究

作者: 周聪 日期:2013.01.01 点击数:0

【作者】 周聪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相山火山盆地 邹家山—石洞断裂 上谙—罗山断裂 构造特征

【摘要】(G50E004007)、乐安县(G50E004008)幅区调项目,在详细收集了相山地区基底与盖层构造特征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野外实测构造剖面、节理统计分析、显微构造特征及岩组分析等数据,并运用构造分析法,系统研究了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特征。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与认识:(1)遂川—德兴断裂是研究区内的Ⅰ级断裂,紧贴相山矿田北西侧,控制了相山火山盆地主要断裂的展布情况。遂川—德兴断裂的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加里东期—燕山期发生了以左旋为主的走滑作用,燕山晚期又经历了伸展拉张作用,进入喜山期后则主要为挤压作用。(2)相山火山盆地发育两条NE向主断裂,即邹家山—石洞断裂和上谙—罗山断裂;也发育了两条NW向断裂,即石洞—小陂断裂和书塘—济河口断裂。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NE向断裂为研究区的主要构造行迹,并受到遂川—德兴断裂的影响,是遂川—德兴断裂的低次序断裂。(3)邹家山—石洞断裂与上谙—罗山断裂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以正左行走滑为主,均存在左行与右行交替的构造特征,这与遂川—德兴走滑剪切性质类似。石洞—小陂断裂、书塘—济河口断裂性质均为正右行走滑断裂,为邹石断裂的次级断裂,在规模与发育程度上明显不及邹石断裂。通过节理分期配套、节理统计等进一步证实了NE与NW向断裂的形成关系即早期的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同时形成,晚期NE向断裂经历多次构造活动导致NW向断裂被切割表现为正右行走滑断层。(4)通过分析区内主要断裂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环境,本文认为邹家山—石洞断裂活动于差应力较大、浅层次的地表,伴生的构造岩则形成于葡萄石—绿纤石变质相以上的环境。上谙—罗山断裂经过多期次构造活动,早期断裂表现为脆韧性变形,构造活动位于绿片岩相中地壳构造层次,晚期表现为脆性变形特征。而北西向断裂作为次级断裂变形层次为浅地表。(5)对研究区构造岩石英组构进行了X光衍射测试分析。衍射图显示变质岩基底与研究区南侧的早泥盆世花岗岩有大圆环带,转换成石英光轴后大部分主极密的走向与区域的北东向断裂走向一致,表明基底变质岩原有的构造行迹已经归并到NE向走滑断裂中,早泥盆世的花岗岩也与区域NE向构造相符。根据岩组分析结果判断区内变质岩基底与早泥盆世花岗岩经历了脆韧性变形环境。而早白垩世的火山杂岩衍射图总体上为球对称,石英光轴没有明显的定向,进一步证实了早白垩世的脆性构造环境。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P619.14

【录入时间】2013-01-01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