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理论下的《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负载词对比分析
【作者】 缑月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剧共55出,包含了600多个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宗教、神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素材。因此,准确的将源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成为《牡丹亭》翻译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解决文化翻译的新途径。其核心理论目的论构建了以目的法则为基础的译本翻译和译本评价体系。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根据预期的目的决定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而,同一个原文会因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不同的译文和翻译类型。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作者从目的论的视角分别对白之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的两部英文全译本进行文化层次上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取得怎样的效果。研究表明:文化翻译是一种译者目的为主导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再创造。在对于文化的处理上,两位译者因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白之主要采取了异化策略,其读者对象一般为汉学家和中文专业的外国学生,由于读者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白之希望译作能准确、忠实的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而他多采用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汪榕培教授主要采取了归化策略,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国民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学,他的读者对象是普通的西方读者,因此汪榕培教授多采用意译、改写及省译等翻译方法,力求让译作显得雅俗共赏、易于理解,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连贯原则。两译者均达到了译文读者的预期目的,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H315.9;I046
【录入时间】2014-01-01
- 1、《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从目的论的角度 作者:熊灵燕 年份:暂无
- 2、《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 作者:熊灵燕 年份:暂无
- 3、目的论视角下《牡丹亭》典故英译的对比 作者:黄采苹 年份:2010
- 4、《牡丹亭还魂记》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 作者:苏子裕 年份:2010
- 5、《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 作者:杨深林 年份:2011
- 6、来函照登 作者:暂无 年份: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