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在晚明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 李萍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品的传播接受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适宜的历史情境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晚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王学左派的兴起为《牡丹亭》的传播接受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颇为盛行的娱乐风气及戏曲地位的提高则直接促进了《牡丹亭》的传播接受。另一方面,一部作品的产生、传播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情境具有一种互动关系。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情境 中,同时,它也是参与这一历史情境文化构建的一分子。《牡丹亭》创作于晚明,其“至情”论对晚明“情”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大作用。 《牡丹亭》在晚明主要是通过舞台、文本、评论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晚明蓄养家乐之风盛行,《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主要是以家乐演出为主,职业戏班演出为辅进行。关于文本传播,除原本《牡丹亭》外,众多的改编本在民众间产生了广泛影响。而评论传播也积极促进了《牡丹亭》在社会上的传播。 有传播,就有反馈和接受。晚明女性,从个人感悟和亲身经历出发来理解《牡丹亭》,她们将自己幻化为丽娘,感丽娘之所感,不惜用生命弹奏了一曲曲人性的悲歌。而晚明文人,主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评判《牡丹亭》,他们一面猜测着《牡丹亭》的创作意图,一面争论着《牡丹亭》的文辞和音律,一面又大肆模仿、续写着《牡丹亭》。这些接受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出的多姿多彩的解读,给《牡丹亭》的接受史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议题。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I237
【录入时间】2006-01-01
相关文章
- 1、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牡丹亭》的演出 作者:王省民 年份:2007
- 2、明末清初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阅读接受简论 作者:王宁 年份:2008
- 3、《临川四梦》与元杂剧的文体因缘 作者:程芸 年份:2006
- 4、曲外看昆:半场青春《牡丹亭》 作者:秦燕春 年份:2006
- 5、《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作者:汪榕培 年份:1999
- 6、《牡丹亭》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播 作者:王省民,邹红梅 年份:2008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