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理论谈《牡丹亭》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作者】 林雪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互文符号 互文符号 文本 文本
【摘要】方法,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碎片拼 接而成,与前文本,互文本以及社会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她的这一观点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这个理论的提出最初是用 来分析文本,目的在于发现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阐释文本的内涵。 英国学者哈蒂姆与梅森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为翻译研 究提供了新方法,打开新视野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为探索性研究,借助于互文性理论中对符号这一术语的 界定并以此作为分析工具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以《牡丹亭》作 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作者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共同之处,即富 含大量的文学典故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学引用,根据互文性理论中 互文符号的阐释,这些引用被视为镶嵌在文本中的符号。本文将 互文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互文符号现象,又将其视为思想 上的创新,理解符号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将互文性理论应 用于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牡丹亭》,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为研究 译本,选择《牡丹亭》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为此文本互文现 象丰富,艺术成就影响深远。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翻译研究 的整体概况,回顾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讨论了不同学者 针对互文性理论的不同阐释以及这些阐释对互文性理论发展的影 响。其次,研究了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就是是理论 与文学翻译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旨在探讨互文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是一个原文本解读,原文本阐释以及目标文本再现的过程。再次, 以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作为蓝本,将互文符号分为五 类并讨论符号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互文符号翻译策略。最后,得出 结论认为将互文性理论引入文学翻译既是认识论的提高又是方法 论的升华。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研究;互文符号;文本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H315.9
【录入时间】2010-01-01
- 1、互文性视域下的《牡丹亭》及其翻译研究:A Comparat 作者:王思雪 年份:暂无
- 2、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作者:杨梅丽 年份:2012
- 3、汪榕培英译《邯郸记》的文化传输:以目的论为视角 作者:杨丽丽 年份:暂无
- 4、互文性与翻译:从互文性视角评析《牡丹亭》两个英译本 作者:李粟 年份:暂无
- 5、从互文性角度谈异化翻译策略 作者:王巧宁 年份:暂无
- 6、论王安石诗的自身互文现象 作者:孙建峰 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