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05中国昆剧团体来台演出之《牡丹亭》音乐研究
【作者】 纪天惠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昆剧 曲牌 南北曲 牡丹亭 江苏省昆剧院 上海昆剧团 戴培德 张继青 华文漪
【摘要】究範疇含括上海崑劇團、浙江崑劇團、江蘇省崑劇院及蘇州市崑劇院,共四個劇團、六次演出。
本論文章節架構及摘要內容如下:
序論-概述中國崑劇團體來臺演出與臺灣崑劇影音資料出版的情形,從中映現了臺灣崑劇研究資源的豐富;說明本論文的相關研究概況、研究範疇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從崑劇演出的骨架-劇本著手,敘述各個演出在齣目、曲牌等內容的安排改動上,有何根本的異同。第二章透過劇本為基礎,歸納各個演出於唱腔的採譜分析結果,提出其中顯現的改編創作特點;另一方面,由演員的演唱詮釋分析,歸結不同劇團、不同演員的演唱特色。第三章則經由後場音樂的採譜分析,說明各個演出的樂隊編制大小、樂器使用特色、樂隊配器與和聲運用等,藉以審視後場樂隊於《牡丹亭》舞台演出的不同戲曲烘托效果;點示出崑劇後場的豐富變化,至今仍不斷地持續發展。結論係歸納各個演出的總體特點,劇本與唱腔方面以浙崑改動最少、江蘇省崑劇院和蘇崑次之、上崑改動最多。後場方面,配器較之和聲於崑劇的舞台搬演,有更豐富的變化運用。前者以浙崑較簡單,其他劇團均很豐富;後者以2005年江蘇省崑劇院與2004年蘇崑最有變化(運用不協和音程),1997年浙崑最傳統(齊奏),其他介於二者之間(多使用四、五度和聲音)。大致而言,近年來崑劇《牡丹亭》的舞台搬演,其劇本、唱腔逐漸傾向忠於原著(或《集成曲譜》);反之,後場音樂則是不斷地豐富與發展。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S685.11;J812.2
【录入时间】2014-11-15
- 1、徐注本《牡丹亭》和《长生殿》曲律上的疏误 作者:胡晨 年份:1988
- 2、《牡丹亭》是“戏文”还是“传奇” 作者:曾永义 年份:2009
- 3、论析昆剧青春版《牡丹亭》音乐之传统与创新 作者:黄慧玲 年份:2012
- 4、昆剧《牡丹亭•游园》套曲之研究 作者:施德玉 年份:2009
- 5、《牡丹亭》在海外之命运 作者:桑梓兰 年份:2001 第2期
- 6、芳冠六清 灼灼其华——昆剧音乐家辛清华访谈 作者:徐明松,张泽纲 年份: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