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
【作者】 潘丹芬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理、观众的作用等方面。李渔谈观众论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创作论,所以观众论与创作论紧密结合,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阶段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渔观众论在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上表现出独特的一面。李渔观众理论填补了我国戏曲接受理论的空白,尽管时代变迁,戏曲发展的历史证明了李渔个别观点的局限性,但他在观众理论中体现出的重视观众的可贵精神,以及很多理论主张,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以观众的接受为起点和终点,在继承昆曲美学意蕴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两岸三地获得巨大成功。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思想和改编方法,印证了李渔观众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I
【录入时间】2007-01-01
相关文章
- 1、《牡丹亭》二度创作赏鉴——沪、台、美三地《牡丹亭》演出之比较 作者:费泳 年份:2005
- 2、精华版《牡丹亭》进剧场前先进课堂 作者:王军 年份:2006
- 3、《牡丹亭》未进剧场先入课堂 作者:王军 年份:2006
- 4、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青春 作者:黄小驹 年份:2006
- 5、皇家粮仓+昆曲《牡丹亭》 作者:杨倩 年份:2007
- 6、喜看兰苑吐新艳(二) 作者:唐明星 年份:2003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