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学位论文>  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

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

作者: 柳春蕊 日期:2006.01.01 点击数:0

【作者】 柳春蕊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晚清古文 桐城派 声音现象 曾国藩 古文教育

【摘要】成为古文家研究的对象。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士人试图以古文的气势来挽救桐城文章的空疏,强调文与“事”的结合,但终是在古文、骈文内部进行调整,未能找到与时代新事物相称的古文艺术形式,难以像韩愈那样在文体、文学语言等方面作出新的开创,因而也没有为古文发展开辟出新道路。本文研究对象是晚清语境中的古文,主要指晚清桐城派和湘乡派古文。论文将晚清古文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系列历史事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和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考察它们的形成过程,分析古文圈子内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认为晚清古文进程也是桐城派古文从江南传播到全国、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与不同地域文化有冲突,也有调和。本文强调古文产生的地域文化语境,分析新城、阳湖、岭西、湖南等地域学术传统,新城的经世致用传统,阳湖“合文章经训为一途”,岭西和湖南重视学术与政治事功的可行性,湖南又有楚辞文学传统,这些对古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进而对晚清古文作出新的阐释,得出新结论。通过细致考察晚清古文思想及理论产生的具体语境,得出与以往研究成果不同的看法。论文在阐释梅曾亮“因时”理论时,与他关于“真”、“境”的认识结合起来,认为“因时”并不是说文学反映时代,而指的是“人”在现实中所坚守的人格独立。以往对曾国藩古文思想和理论的研究,或是单独进行理论分析,或是与其作品相结合,本文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置于其士大夫之学以及人生事功进境中研究,认为其古文思想和理论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古文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曾氏实现其事功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进而阐明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的形态特点。道咸时期都下古文中的“归有光现象”和晚清古文理论中的声音现象是晚清古文发展中两个主要问题,但未引起人们重视。论文重点探讨了吴敏树进京与都下“归有光现象”产生的历史语境,并将这一现象背后的“日常伦理作为叙事对象”这一问题置于韩愈以降的古文发展中予以考察,分析它对晚清古文的影响。就桐城派和湘乡派极为关注的古文声音问题予以研究,分析声音内在于古文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为这一问题的完善和发展是晚清古文日益艺术化的重要原因,也使得晚清古文社会实践功能日益减弱。本文就晚清古文研究非常薄弱的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就吴汝纶与清末古文教育展开论述,分析清末教育对于古文发展的影响,重点考察以吴汝纶为代表的古文家他们在面临古文困境之时为发展古文教育所做的努力,而这一努力最终是失败的。认为吴氏反复强调《古文辞类篹》的价值这一判断在清末具有象征意义,而清末古文家他们在学堂教授古文的新方法、教科书等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文、语文教育有重要启示。此外,关于陈用光、吴...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I207.62

【录入时间】2006-01-01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