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丰财政改革研究——兼论王安石财政思想
【作者】 田艳青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财政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财政效应;勾勒出了北宋商业发展和商税制度的全貌;章末从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角度探寻了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第二章围绕改革所体现出的财政思想、也即改革的指导思想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王安石财政思想中所蕴含的革新和进步意义。第三章揭示熙丰财政改革带给今天的启示,包括财政制度改革的实践层面和指导财政经济工作的思想层面等。通过研究财政改革实践及所体现出的财政思想,或者说通过对财政思想指导下的财政改革实践的研究,从而从实践层面和指导思想层面揭示出对当今财政制度改革的启迪,是本文的基本线索,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意旨所在。 从这场改革本身来看,许多良法美意由于没有得力的官员来执行,以致弄得民怨沸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改革以失败收场。林语堂这样描述熙丰财政改革的社会效果:“王安石使国家的垄断取私人的垄断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业,农人在无力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之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有人满之患,每一县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没收的财产,法厅也讼案充斥。朝廷这样施政之下,即使没有外族侵入,任何朝代也会灭亡的。”<''1>虽然林语堂的这段话出自为苏东坡作传而有贬低王安石之嫌,但它的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熙丰财政改革失败的必然性——失掉了天下民心。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失败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只有顺应经济规律、能提高国民福利水准的政策变动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创新和改革,否则就是制造浪费和混乱的“政策乱动”。用今天的话说,不顾国情和吏治现状,用国家垄断主义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以官方高利贷款处理三农问题是熙丰财政改革失败的原因所在。文章通过对北宋熙丰财政改革实践和指导思想的研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任何制度都要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之上,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一基本特点,否则,它在实际的运作中就容易偏离制度安排本来的意旨,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所谓中国现实的土壤,则包括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所面对的客观环境。同时,笔者认为,要冲破权大于法的文化束缚,克服官本位的思想遗留。强化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建设。财政制度改革,吏治改革要先行;政府体制改革要配套进行;还要加强人大对于财政的监督。思想观念上,转变政府职能,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理念应深入人心。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F812.944.1
【录入时间】2007-01-01
- 1、浅谈王安石理财思想 作者:孟竹君 年份:2012
- 2、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 作者:刘守刚,刘雪梅 年份:2012
- 3、王安石财政改革辨析 作者:赖静 年份:2013
- 4、因天下之力 以生天下之财 作者:王占江 年份:2003
- 5、王安石行政改革思想研究 作者:张蕾 年份:暂无
- 6、财政政策在中国历代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叶振鹏,黄文模,隆武华 年份: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