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学位论文>  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 ──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

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 ──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

作者: 劉怡君 日期:2006.01.01 点击数:0

【作者】 劉怡君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元代 吳澄 道德真經註 理學 老學 儒道會通

【摘要】儒道關係。因此,如果我們能站在老學的立場考察理學與老學交涉的情況,將可以進一步清楚地瞭解老學思想在歷史的縱深發展脈絡裏所呈現的圖景,有助於宏觀而立體地建構中國學術思想流變洐嬗的完整面貌。吳澄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在元代學術史上與許衡並稱為元代兩大儒宗,素有「南吳北許」的美譽,其《道德真經註》在時代思潮的籠罩之下,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具體地反映出理學對老學發展的深刻影響,同時也呈現出中國思想史上理學與老學融攝統一的面相,是探討「理學與老學的交涉」時無法忽略的研究對象。本論文透過對吳澄《道德真經註》的逐字解讀,將吳澄老學裏的理學思維,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撿別出來;其次,審視創造性詮釋對於中國古代經典的價值與意義。本論文共分為七章進行論述:第一章〈緒論〉,是說明論文整個思考的方向,乃採問題意識的方式,呈現出本論文初期問題萌發的基點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茲分為「問題的發端」與「問題的提出」兩個部分;其次,則是對本文研究對象與範圍的貞定;最後,是對本文研究方法與進路的說明。第二章〈吳澄生平、著作與學術性格〉,則是依憑吳澄門人虞集的〈吳公行狀〉、晚年弟子危素的〈臨川吳文正公年譜〉、揭傒斯的〈神道碑〉、《宋元學案》卷九十二〈草廬學案〉和《元史》卷五十八〈吳澄列傳〉及《四庫全書》所收錄的著作等文獻資料,將吳澄其人其書其學逐步呈現。第三章〈吳澄理學思想之內涵〉,則以一客觀的態度,考察吳澄理學思想的學術趨向與精神內涵。首先,著手於人和宇宙萬物普遍、共同本質的探討,此即吳澄的「理氣論」。人既源於天理,就其內在的本質而言必然相互貫通,然而何以人與天理會發生障隔?關於此一問題,必須找出人自身的限制與阻礙,是以吳澄提出「心性論」。吳澄接著提出相關的工夫入路,以排除造成人與天理分殊的阻礙,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此即其「工夫論」。此第二、三章的研究當有助於釐清吳澄的「先見」,撿別出吳澄老學裏的理學思維。第四章〈《道德真經註》之道論〉、第五章〈《道德真經註》之心性修養論〉、第六章〈《道德真經註》之政治論〉,則是本論文對於《道德真經註》內部義理思想的分析與考察,擬自吳澄詮解《老子》的原始文獻中,分別按單元主題的論述方式,體統化地架構出「道」、「心性修養」以及「政治」等三個論題。本文之所以以「道論」、「心性修養論」、「政治論」三個單元作為論述的焦點,一方面是為了方便進行理學與老學綰合的分析,而以吳澄理學思想的建構重心作為焦點,但將「心性」與「工夫」合為一個單元,並增列「政治」論題的單元,思想建構的進路自大道而人道,而人道的部分又自內聖而外王;一方面是因為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此三個論題皆是元代老學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本文並實際與吳澄理學思想的論點相互對照,考察其理論顯現一致之處,以分析理學與老學相互融攝的部分,審視時代思潮對老學的深刻影響。吳澄創造性的詮釋必然與《老子》文本原始意義有所背離,應當加以批判評議,不過這也正是吳澄注解《老子》的特色所在,呈顯出老學流變的歷史軌跡。第七章〈結論〉,則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作一說明,對傳統經典與注疏系統間的一些問題進行反省檢討,以申明《老子》注解思想的研究,有助於發抉老學流變的軌跡,使得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建構更加立體而全面。最後,是本論文未來研究的方向與期許。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暂无

【录入时间】2006-01-01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