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熙宁变法和宋辽划界
【作者】 郭洪敏
【作者联系方式】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被后世王朝所接受,被正史所认可。直到近代,才有人为王安石变法平反,如:清人蔡上翔,近代的梁启超等,都从感性的角度为王安石作了一番争辩。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宋辽划界”与“熙宁变法”的关系;在划界过程中王安石、宋神宗分别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王安石等人背负所有罪名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以大量史实为依据,通过例证、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全面阐述整个事件的背景、历史过程、相互关系等,借以挖掘整个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还历史以本来面貌,作为今天的历史借鉴。 通过研究,我们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出以下几条脉络: 1.“宋辽划界”与“熙宁变法”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熙宁变法是宋辽划界的诱因,辽朝借划界试探北宋君臣的政治意图以及北宋的国力军力。但是“割地弃土”的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北宋王朝的对辽妥协;熙宁变法因划界事件而遭受沉重打击,严重挫伤了北宋君臣变法的意志和决心。 2.王安石和宋神宗在“宋辽划界”与“熙宁变法”事件的不同时段,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熙宁变法初期王安石起主要作用,随着宋神宗的帝王之道日益成熟,王安石被逐渐孤立。从时间上看,王安石在划界谈判进行的时候,已经不在宋神宗的权力中心内了,他的意见不可能左右宋辽划界的结果;此时的宋神宗各方面日趋成熟,完全有能力掌握变法和谈判。因此,宋神宗才是在划界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割地弃土的千古罪名不该由王安石来背负。 3.宋神宗作为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一直以英明神武,励精图治著称,不允许有人怀疑他,但是“划界弃地”这样的大事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于是在当时党争激烈,变法派失势的情况下,王安石成了替罪羊。 “俱往矣”,历史毕竟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它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借鉴。我国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如何坚持发展经济,缓解各方面矛盾,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刻思索的课题。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K244
【录入时间】2005-01-01
- 1、王安石的个性与熙宁变法 作者:徐东霞 年份:暂无
- 2、一篇正确评价王安石的划时代文献:读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作者:万斌生 年份:1998
- 3、翰林学士与北宋熙宁变法 作者:唐春生 年份:2004
- 4、“不加赋而国用足”——论王安石新财富观 作者:郑苏淮,秦红梅 年份:2007
- 5、熙宁变法的政治文化分析 作者:王荣科 年份:2004
- 6、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 作者:牛卫东 年份: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