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学位论文>  陆九渊“易简工夫”思想研究

陆九渊“易简工夫”思想研究

作者: 芦莎莎 日期:2013.01.01 点击数:0

【作者】 芦莎莎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易简工夫 支离 合一 分二 剥落

【摘要】理学,分庭抗礼,学术辩论之激烈,为春秋战国时代以后所仅见。在这两方面陆九渊的表现均极为突出,对此后的中国哲学有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术繁荣时期,学术繁荣的标志是学派林立,人才辈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宋代的这种百家争鸣局面,是此前的汉唐所不能比拟的,之后的明代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只有先秦才可与其相比。其中,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是儒家的两大派别,两家学派的争鸣贯穿着整个宋明时期的思想界。在南宋初期,朱熹宣扬“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主张多多读书,“泛观博览”,以为必须如此才能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他的理论比较曲折复杂,方法比较繁琐。陆九渊嫌朱熹的学说太复杂太繁琐,于是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干脆的办法。他认为,“心即理”,因此不必多向外求,只要“保吾心之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原则——“理”,于是就成就了他的“易简工夫”思想。 1175年的“鹅湖之会”使陆九渊和朱熹的辩论达到顶峰,在此他也写出了“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的诗句,一方面称赞了自己,一方面讥讽了朱熹。此后朱陆异同的争辩,历经了元、明、清数代,成为了中国学术史,哲学史上“数百年未了底大公案”,可以看到其影响之久远。其实,作为两位儒学大家他们的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的辩论也难分胜负。后来的黄宗羲总结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不和,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所以朱陆两派思想的相对相补推动着宋明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研究“易简工夫”思想的意义所在。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暂无

【录入时间】2013-01-01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