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新义》与王安石新学的形成
【作者】 吴依凡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摘要】本,教導士大夫明瞭經義,推行治道。晚年強調透過字的拆解,即能明瞭經典的義理,將訓詁與義理結合。《三經新義》並非是完全自出新解,注解時以己意為取捨,將自己的注解提升到漢、唐舊注的地位,不像《五經正義》一般,大體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但《詩經新義》大量遵循《詩序》的說解來闡揚《詩經》的義理,因《詩序》本身就闡發義理。「分文析義」強調透過對字形的拆解組合來說解文字,以探求其中的經義,在《周禮新義》中較為常見,《詩經新義》與《尚書新義》卻未發展起來,不能成為一種主要的解經方式,到王安石晚年所編定的《字說》才算完成。王安石主張「以禮會通三經」,藉由「禮」來溝通內聖與外王之道,以此開出王安石新學的理論架構。《三經新義》雖仍沿之前王安石學術「性命」之學的討論,但因王安石此時以外王事業的新政為重,故對內聖的性命之學,重視度下降。《三經新義》所表現的「性」,應是趨向於無善無惡,如此才容易開出「禮樂教化」的正當性。該書所展現的君臣之道,賦予君權不少合理性,故為執政者所喜。政事與刑罰為推行治道所必要,雖符合經義的說解,但也因此遭受流於法家的評斷。《三經新義》是王安石新政所頒行,帶有少量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見解,對王安石後學推行新政有指導作用。王安石新學的成立,則與《三經新義》與《字說》緊密聯繫。王安石新學利用科舉與太學,使其在北宋達到頂峰。爾後蔡京與王黼的新政遭受批評,科舉與太學的改制,使得《三經新義》在南宋不再刊刻,王安石新學逐漸趨向凋亡一途。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B244.5
【录入时间】2014-11-15
- 1、三宋中期王安石学校教育改革述论 作者:张春生,刘国永 年份:2005
- 2、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三经新义》 作者:胡金旺 年份:暂无
- 3、“内圣”还是“外王”:重新解析王安石讲学金陵的学术建构 作者:杨天保 年份:2007
- 4、“其所谓‘道’非道,则所言之韪不免于非”:朱熹论王安石新学 作者:夏长朴 年份:2009
- 5、庆历兴学三题 作者:陈文龙 年份:2011
- 6、王安石诗研究 作者:陈铮 年份: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