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学位论文>  王安石的诗作与佛禅之关系研究

王安石的诗作与佛禅之关系研究

作者: 刘洋 日期:2008.01.01 点击数:0

【作者】 刘洋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王安石

【摘要】石的人生与儒、释二家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三章。 第一章王安石所处的时代和北宋初期儒释关系略述。本章是后两章的大背景。在这一章里,笔者介绍了北宋初期至王安石生活之时代的社会环境。北宋王朝建国以来,重文轻武,守内虚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有一套治国的“家法”。“宋朝家法”延用百年,到了王安石时期,它的弊端已完全显露,变法势在必行。五代以来伦常败坏,人们渴望和平,渴望恢复纲常名教,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由此而来。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儒学复兴运动从学术、政治、文章、教育、道德五个方面展开,对后世影响极大。统治者的右文政策,又使得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宋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赵宋王朝对佛教一开始就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比较缓和的政策,这也是北宋诸帝对待佛教的基本政策。初唐时期,六祖慧能出,进行宗教改革,使禅宗得以正式确立,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自此以后,佛教尤其是禅宗,与中国文人的心里日渐契合,儒释合流已成为时代发展之必然。笔者对慧能以后,王安石以前的中国儒释关系作了一番大略检讨,意在说明北宋初期儒释调和思想为时代发展之大势,为世风所向。王安石是持“儒释调和说”的,王安石的以儒为主,融合诸家的“求道之全”的思想,正是他的“儒释调和说”的思想基础。 本文第二章济世与超脱——王安石的人生与儒释。本章分两部分,济世时期和超脱时期,以时间为序,来探讨王安石的人生与儒、释两家的关系。笔者一方面叙述了王安石为政以来的入世历程,一方面又记录了他与佛门结缘的点点滴滴。应该说,王安石的大半生即56岁以前,是以儒为主,以释为辅的,佛禅思想只是作为他儒家济世、淑世思想的补结构而存在,但是,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却是滴水穿石式的,循序渐进式的,终于在他56岁归隐钟山之后,逐渐成为了他思想中的主流。王安石晚年的思想以佛禅思想为主,而尤以追求超越,追求一种审美境界为主,但亦有寻求解脱的意味,寻求解脱的根源在于他的济世之心、淑世之心太重(偏重于儒家的“仁民爱物”),亦不能完全忘情(主要是亲情)。王的一生在儒释之间徘徊,以淑世济民为己任,追求人生的超越,即世间而超世间,这也许正是王安石的意义。 第三章王安石的诗作与佛禅之关系研究。笔者首先探讨了诗与禅的关系。诗属文学,禅属宗教,虽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却都重视精神层面,都重视人的内心体验,重视妙悟、启示和象喻,因此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双向渗透。笔者仿照台湾杜松柏杜先生对禅诗的分类,按照内容,将王安石的与佛禅有关的诗作分为四类:佛典诗,佛理诗,佛缘诗,禅境诗。笔者对这四类诗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和介绍。鉴于禅境诗代表了王安石诗作的最高成就,一首好的禅境诗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极品,笔者在王安石诗的艺术技巧与佛禅的关系部分,又对王安石禅境诗的美学和艺术价值进行了专论。此外,王安石在诗歌创作时选用大量佛典、佛语入诗,喜作翻案诗,这无疑也是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在这部分,笔者最想说明的是王安石的禅境诗具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达到了一种审美的境界,这是诗人的天生的性格,学术的积累,人生的淬炼和宗教的涵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沉淀出来的,是王安石的生命结晶,亦是他灵魂升华的产物。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I

【录入时间】2008-01-01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