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北宋道德性命学
【作者】 徐丽丽
【作者联系方式】暂无
【会议名称】暂无
【会议地点】暂无
【关键词】 王安石与北宋道德性命学
【摘要】很少为人注意。本文则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地探索,并且在整体思路上采用一种新的尝试,即以古人政治、道德、哲学浑然一体的思想状态为出发点,着重将道德性命学理论的理解,与北宋士人所处的现实困境相联系,以求通过对促使其思考天道、心性等抽象问题的现实促因的分析,将抽象的道德性命学理论透析为具体的解决现实困惑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探讨其解决方法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首先概括阐述了北宋道德性命学的阶段性,将王安石与北宋前期道德思想,以及同时稍后的道学派二程的关系总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庆历新政派的名教重建与同时稍后的邵雍、周敦颐的内省修养,以庆历新政派与守旧派的名实之争为其思想矛盾的集中体现,第二阶段是王安石行道在我的内省修养与二程为代表的道学思想,以王安石与反对派的义理与天理之争为其思想矛盾的核心体现。而在这个阶段发展过程中,自宋初以来士人就普遍提到的“情伪”问题,是促使北宋道德性命学产生,并导致其在理论上愈演愈精微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主要阐述北宋前期道德思想,首先指出宋代政治制度总体上呈现出的“无为”倾向,代表了宋人在应对“情伪”问题时,所集体选择的一种解决之道,其核心特征就是对个体参与国家政治的主动性的约束甚至是消除。而邵雍作为认同北宋政治制度的士人代表,他主张的“无为”治道理想,呈现出对名教的失信,他的“无我”“以物观物”的内圣修养理论,又与政治制度上对个体精神的不信任相一致。庆历间范仲淹、欧阳修等的尚名主张,就是在这样的宋初以来的道德危机风气下提出的,也必然因无法解决“情伪”问题而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的周敦颐所主张的“务实”道德思想,与邵雍一致,也是庆历新政前后有志改革的士人重视人事、呼吁名教的对立面。第三章,承接上章庆历间的名教重建问题而来,新政所采取的“明黜陟”吏治措施,引发朋党争论,不仅是导致新政被仁宗废止的直接原因,也是宋初以来“情伪”道德危机因政治举措而激化的体现。而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缺乏吏治一项,并非因其重法令而忽略人材问题,而是由于对“情伪”问题的看法与前期道德思想不同,王安石的“性不可以善恶论”的心性观与他不以一时德行而减吏有很大关系。另外,王安石不施行减吏措施,还有他认为当时道德观念不统一,“家殊俗、人异德”的原因,这是对庆历间道德教化和吏治导致的“好名”之讥的教训总结。在庆历新政后到熙宁变法前二十多年里,北宋前期即有所萌芽的消除个体精神的道德风气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主流,王安石与王回的“天民”讨论,正是这一问题的最好说明。不仅如此,作为北宋前期提出尚名的名教思想代表,欧阳修在晚年(嘉祐)对庆历之学进行了反省,...
【召开年】暂无
【载体】暂无
【出版社】暂无
【所属分类】 B244.5
【录入时间】200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