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的情况和影响

作者: 朱新夏 日期:1956.01.01 点击数:0

【作者】 朱新夏

【刊名】历史教学

【关键词】 银贵钱贱 钱价 包世臣 鸦片战争前后 清政府 道光朝 嘉庆 黄爵滋 清朝 雍正

【摘要】798年)钱一两合钱1090文,嘉庆七年(1802年)到十二年(1807年),钱价又增高至仅九百余文即兑银一两。十三年银价复贱,1两可合钱1040余文,嘉庆末,钱价益贱,二十二年(1817年),需钱1216.6文兑银一两,道光元年(1821年),需钱1266.5文兑银一两,七年(1827年),银一两合钱1340.8文,十六年(1835年),银一两合钱1487.3文,十九年(1839年),银一两合钱1678.9文。(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实始于嘉道之际,至战争发生前夕,其严重情形就已日趋明显了。这种日趋明显的情形在社会上起了一定的影响,并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视。嘉庆末年包世臣曾这样指出说:今法为币者,惟银与钱,小民计工受值皆以钱,

【年份】1956

【期号】第9期

【所属分类】 暂无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