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色文化>报纸>  千万元打造宜黄戏演出平台

千万元打造宜黄戏演出平台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1.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临川晚报

【出版日期】2009.01.23

【版次】第07版:县区新闻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日前,笔者在宜黄县宜黄戏大剧院建设工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这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大剧院进行内部装修。该工程建设技术人员介绍,宜黄戏大剧院工程总造价预计1400万元,采用钢架和框架相结合的结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目前已完成大楼主体工程,预计今年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建成后的宜黄戏大剧院,将为保护和传承宜黄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宜黄腔”又名“二黄腔”,是古老的宜黄戏主唱腔的代名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的大型古典剧种之一,其主要声腔是探索研究我国戏曲演变规律的最理想标本。2006年,宜黄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拯救、保护、传承这一古老剧种,一场抢救、保护、挖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正在全县有序展开。

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邓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宜黄县加大了对宜黄戏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培养新的宜黄戏传人,使宜黄戏得以有效传承和保留。除了投巨资兴建宜黄戏大剧院外,近年来,该县还采取多项措施拯救、保护、传承宜黄戏。早在2006年,该县就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了征集宜黄戏论文及剧目、曲目、乐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启事,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一起商谈如何振兴宜黄戏。目前,已整理出70多部宜黄戏剧本。同时,县财政还每年增加投入,从3年前的每年划拨数千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2万元,作为宜黄戏专项经费,用于添置宜黄戏演出所需的道具、服装及演出乐器。县文化馆也积极配合抢救文化遗产,连续多年在县实验小学开办宜黄戏表演班,每年培训学生60—100人次,为古老的艺术注入年轻的血液。与此同时,该县的邓毅、邓勇等宜黄戏老艺人也通过自身的努力传承宜黄戏曲,他们坚持每周两天在县老人大学办班,教唱宜黄戏经典折子戏。一些退休教师、干部学会后,每周3天在河滨广场等地进行演出。该县还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县农村所有的“农民剧团”进行调查、摸底,并经常举办“宜黄戏”骨干培训班,重点帮助组建了黄陂镇三百田、新丰乡桥坑两个农民业余剧团,帮他们培训骨干,为他们解决服装、道具缺乏问题,提供剧本、唱词,联络演出场所。

(黄初晨黄殷夫)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