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色文化>报纸>  古韵古腔——宜黄戏

古韵古腔——宜黄戏

作者:朱建宜 出版日期:2006.08.04 点击数:0

【作者】 朱建宜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关键词】 宜黄腔 地方色彩 剧种 江西省 古韵 传统剧目 地方戏曲 京剧 音乐 剧团 

【出版日期】2006.08.0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日前,宜黄戏作为江西省19个项目之一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黄戏和宜黄腔在中国戏曲史上再次显示出耀眼的光芒,这标志着宜黄戏从此进入全新的保护、抢救、利用、继承发展阶段。事实上,几百年来宜黄戏就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和人人爱听能懂的语言及不断更新的剧目活跃在中国各地的舞台,宜黄戏由于它在剧本、表演、音乐、舞美(包括脸谱服饰)等诸方面的鲜明地方色彩赢得了其在戏曲上的历史地位,也赢得了广大观众和戏迷的喜爱。$$宜黄戏发源于江西省宜黄县,至今有三百余年历史,是地方大型古典剧种之一。其主要声腔“宜黄腔”(二犯)是京剧、赣剧、汉剧、徽剧等剧种“二黄腔”的前身。“宜黄腔”因产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又称戏乡,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宜黄腔”产生之后,在江西各地流传,并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如豫剧、东河戏、盱河戏、宁河戏等所吸收,并保留“二凡”这个称呼,老艺人称为宜黄调,因其基本曲调与各地皮黄剧种的二黄腔类似,故当地人后来也称“宜黄腔”为“老二黄”。“宜黄腔”崛起之后,先在省内广泛流传,传至赣、浙交界的玉山、铅山等地,因该地方言“宜”“二”不分,始讹为“二黄”。后几经赣、徽、汉、京等剧种所吸收并加以改造,1795年左右,宜黄腔传至北京,成为至今脍炙人口的“二黄腔”。$$宜黄戏传统剧目丰富,特色鲜明,整本戏多,故事性强;角色分工细致,唱腔简练朴实,唱腔口语化,易学易懂;其表演粗犷大方,唱做念打形成一套既严谨而又灵活的程式,胡琴伴奏,地方色彩很浓,与京剧、赣剧很不相同,能适应表现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和不同时代、内容的剧目。$$宜黄戏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品种,曾经红极一时,影响深远,但由于诸多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面临失传的境地。解放前,宜黄戏无法生存,备受摧残,仅剩下四个老艺人和一个乐师,解放后,由于党对戏曲遗产的重视,1957年,成立了宜黄剧团,对濒临湮没的宜黄戏进行了抢救。1967年,在文革中被扼杀。1978年获得新生,并成立了宜黄戏剧研究室。遗憾的是随着1989年宜黄剧团的解体,人员分散,老艺人大都作古。尤其是打鼓佬、司锣、小生等艺人,后继无人,很难组织演出一台完整的宜黄大戏。宜黄戏本应有很多的属于自己剧种的剧本,尚没有完全挖掘整理,很多只是老艺人口口相传,至今保存的完整剧本还不到20余种。现有的几个“活资料”中,不可能掌握宜黄戏所有的资料,许多剧本、曲调面临湮灭。现存的服装,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所购置,大多虫蛀霉变,灯光音响陈旧损坏,乐器也陈旧得几乎无法使用。$$近年来,宜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抢救宜黄戏极为重视,投入不断加大,每年拿出1万元经费用于宜黄戏的抢救、挖掘、整理;有关部门也积极配合,县实验小学开办宜黄戏表演班,为古老的艺术注入年轻的血液,使宜黄戏得以有效传承。今年,县文化局组织专门队伍进行宜黄戏的抢救保护工作,包括对宜黄戏的全面普查、归类、整理、建档、保存;联合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宜黄戏理论研究工作,编辑出版宜黄戏剧本、音乐研究专著;增加投入,扶持组建新的宜黄戏演出团体3—5个,增加民间班社,重点恢复桥坑、三百田等业余剧团。$$可以相信,经过宜黄人的不断努力,宜黄戏必将以其鲜明的地方色彩活跃在更加广阔的戏曲舞台上。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