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孟戏:传承困局待解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4.26
【版次】第C03版:观 察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台上演员越来越老,台下观众越来越少,孟戏剧团面临窘境。
人才凋零 资金不足
通讯员 陈厚兴 刘 生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500余年。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具有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遗音。2006年5月,广昌孟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国家首批非遗项目的广昌孟戏,现在的生存状态如何?是否也遇到同样的困境?日前,笔者深入广昌县甘竹镇的3家农民孟戏剧团探访调查。
申遗: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广昌孟戏在一个镇的几个山村,用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都以孤本的形式保留了孟姜女故事的整体全貌,同时传承了四五百年的历史,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被誉为我国古老剧种的“活化石”。
为保护广昌孟戏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自1962年起,广昌县文化行政部门组织戏曲、文史工作者以及有关专家对孟戏进行了大量的抢救性挖掘整理。1962年11月,县文教局组织由广昌县地方剧团和县文化馆的有关人员组成的调查组深入甘竹和中寺等地,多次接触老艺人,对那里的戏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搜集到大批戏曲资料。多年来,为挖掘和保护广昌孟戏,广大老艺人和民间孟戏研究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目前,“广昌孟戏”已得到我国戏曲、音乐界广泛认可,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江西分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旴河戏分卷》。2005,广昌县将广昌孟戏整理后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06年成功入选。
困境:
演员老化后继乏人
“若再无人学,广昌孟戏就可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在甘竹镇大路背孟戏剧团,74岁的老艺人罗定金说起孟戏满心忧虑。他说,剧团里同他一辈的好几位老艺人相继去世,其他人身体也不是很好,有些人根本就上不了台。
大路背剧团团长谢良生说,现在团里最年长的80岁,最小的也有40岁。伴奏的乐队队员,年纪也都70多岁了,由于传承断档,两到三年后将出现无人可用的窘境。在赤溪孟戏剧团,人员老化的问题同样存在。孟戏代表性传承人曾国林介绍,团里演员平均年龄达到60岁,演员青黄不接,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剧团已多年未收到过来学戏的村民。舍溪剧团团长魏如仁说,虽然近些年还有一些村民有意愿来学戏,但由于受年龄、文化程度和悟性等方面的制约,常常也是半途而废。
罗定金老人是大路背剧团里较早学戏的,他说,孟戏一般由老辈人口传心授,一句唱腔,一个动作,均须严格规范,不得走样,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喜欢演孟戏,一来戏难学,二来没时间忙这个。罗定金告诉我们,自己的3个小孩中只有一个学过戏,多年来已不再参演了。今年81岁高龄的老艺人彭寿文说,早年自己学戏时,村里学戏的年轻人很多,每家每户都有,夜里常常点着油灯操练,大家学得很有劲,也很自觉。现在,自己的4个小孩没有一个再学戏,全都在外做起了生意。
近年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经济形态、民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审美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影响了孟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境况。同时,由于广昌孟戏只在甘竹镇相对固定的5个村子里流传,辐射地区总人口不足1万人,狭小的传承和影响区域限制了孟戏的传承和发展。现在,随着当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经商,让孟戏的传承更是遭遇了瓶颈,台上演员越来越老,台下观众越来越少,造成农民孟戏剧团传承的原动力呈现“乏力”的窘境。
期待:
活态传承良性发展
广昌孟戏这一堪称国宝级的文化遗产,传承了500余年,如今落寞沉寂,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如何实现其活态传承,让“非遗”真正不遗憾,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以多种渠道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大投入、公益性的事业,必须有可靠的经费作保障。现在,甘竹镇3家农民孟戏剧团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农历正月举行“三元将军”出帅仪式时由村民自愿捐助,每年大概在八九千元。资金不足成为剧团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投入机制。明确文化保护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这样可以解决财政的长期投入问题,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明确的、量化的、从省到市、县三级地方经费投入配套机制。同时,可采取优惠的经济和税收政策,鼓励社区、企业、群体或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建立地方博物馆或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推动保护项目的实施。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孟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安平说,广昌孟戏的困境有其客观原因,人才凋零也是其致命伤。现在,培养人才、延续其生命最为重要。但这个过程,不能光靠民间和市场,需要政府和社会“扶一把”。李安平建议,孟戏人才的培养,可以与江西师大、江西省文艺学校、江西省戏曲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采取政府出资、学校教育、剧团参与的合建模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同时,建议组建专业孟戏剧团,招录文艺专业人才,系统学习孟戏表演,促进孟戏传承的良性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广昌孟戏文化保护的重视和支持,涌现出了不少科研队伍和研究爱好者,这就是研究和传承孟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同时,可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利用广昌孟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旅游品位,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以开发出效益,以效益来保障项目和传承。此外,可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相关保护知识,纳入乡土教学计划或艺术教学计划,并在有条件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并安排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授课和技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