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跳傩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3.06
【版次】第08版:旅游周刊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
文/吴剑文图/蔡涛
远古巫术盛行,傩舞是其代表。《尚书·尧典》所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便是戴着兽面跳傩的景象,场面宏大而神秘,引人遐想。
现代中国,这些风俗已不多见,唯有在古典文化保存完好的江西南丰还大面积盛行着,因此,提到傩文化,不能不提被称为“中国傩乡”的南丰。这里的石邮傩舞完整地保留了其原始风格,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傩品种,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南丰石邮村的“跳傩”历经数千年,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村口傩神庙前那副“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楹联,说尽了这一古老仪式“游戏”和“神圣”的两面性。
将“傩”字拆解,便是“难人”。难者,灾也。古代中国一向以单数为凶,双数为吉,节日大都在单日,其实皆为灾日,于是向神祭祀趋吉避凶,便成节祭(日本到现在还称节为“祭”,保存着古义)。跳傩亦是如此。
石邮傩班始建于明宣德年间,500多年来,傩班始终由8位被称为“伯”的成员、13个面具、一锣一鼓组成,节目仅8个,从未改变。跳傩实行的是“终身制”,年纪最长者为主事,称为“大伯”,以此类推。班内若有人仙逝或有其他事故,经过众议,方可补替,忝列“八伯”。傩班等级森严,与古代宗法制异曲同工。
面具悬于傩神庙内,每一个彩绘木雕面具都是一位神灵,色彩鲜艳,神态夸张,或狰狞诡异,或诙谐滑稽,戴上面具,“伯”们便游离于神人之间。当地有这么一句话:“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
石邮傩舞一锣一鼓的伴奏,时而激昂爆裂,时而低沉古朴,把人带到灵氛之境。傩舞的动作庄严肃穆,毫无市井气息,极具拙、重、大的风味。
石邮傩舞演绎着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生命繁衍信仰,跳傩的驱邪、祭祀和祈福功能保存得最为完整。如果说其他各地的傩舞增加了太多娱人的色彩,那么石邮傩舞则延续着更多的娱神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