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落在临川文化研究天空的璀璨之星:――纪念傅林辉先生逝世一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6.11
【版次】第四版(专版、广告)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宋秀珍 2008年6月27日,傅林辉先生――临川文化研究天空中的一颗璀璨星星不幸陨落。傅老先生去世一年了,我们无时不在怀念他,怀念他为抚州文化建设工作所作的贡献,怀念他研究王安石、汤显祖等乡贤的呕心沥血。 我与傅老先生从认识直到忘年交,缘于临川文化,我们东华理工大学社科版学报的“临川文化研究”专栏、“临川文化名人研究”专辑都曾留下他的印记。先生最令晚辈敬重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他的顽强意志。他历经坎坷,但他不屈不挠。1957年,年仅18岁的他被错划为“右派”,并为此入狱5年。出狱后,他颠沛流离达17年,凭借聪慧,巧谋生存之道。他在流浪之中学会水利、桥梁等土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抚州的圣若瑟大教堂、汤显祖墓等百余座建筑都曾经他设计。 二是他的好学求真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担任《抚州市志》总撰。从工科向社科的转折,令他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他将全部积蓄用于购书,家中十多万册藏书,使他成为抚州藏书家第一人。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补读斋”,寓意要补回被耽误的时间。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坚持每天写日记,他说华罗庚先生的一道公式:“理想+时间+毅力+成功”影响了他一辈子。 三是他对乡贤王安石的研究。先生曾自题:“不卑不亢,我行我素。唯敬乡贤,莲不染污。甘自居平,无求贵富。”他对家乡及乡贤充满着深厚感情,在他的“补读斋”里,“临川文化”藏书最为丰富,即便是大型的图书馆,也可能难与其相比;从他的专著《乡情乡音集》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他热爱家乡敬重乡贤的真情实感。翻阅傅老先生二十多年从事社科工作的成果,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他对王安石的研究。王安石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也是临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无时不在鼓舞着他,所以他对王安石倾注的心血也最多。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先生就开始了对王安石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与众不同,可以说别开生面。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方法,以王安石为圆心,进行发散式的立体形研究。他用心去寻访王安石的史迹,试图走近王安石,取得了王安石研究巨大成果,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王安石世系传论》是先生1986年为在抚州召开的全国性纪念王安石逝世900周年大会而准备的礼物。这部专著的出版经历了十多年,先生说与他一样经历坎坷。对待学术研究,先生十分严谨认真。在等待出版的漫长过程中,他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专著,并三易书名,不断考证。为完成这本专著,先生几乎是沿着王安石及其父亲的足迹走的,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首都师大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著名王安石研究专家漆侠先生的高足李华瑞博士在他的专著《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中是这样评价先生的《王安石世系传论》的:“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江西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临川县高坪乡大板三公王氏族谱》、《金溪县陈坊月塘王氏四修宗谱》、《抚州市孝桥乡璜溪王氏三修宗谱》、《抚州市长岭九井王氏宗谱》、《金溪县陈坊城湖吴氏宗谱》等地方史料,勾勒了王安石世系家族和亲族100多位人物源流脉系,对于解读王安石的诗文和搞清王安石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傅老先生不是孤立地研究王安石,而是将王安石放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并且将王安石与历史上其他著名改革家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历史上的改革人物中,管仲也好,商鞅也罢,或是桑弘羊和刘晏,都难以与王安石相提并论,王安石才可以称得上“改革家”。王安石的改革为北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兵之路,又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具有典型的人民性,并对王安石人民性思想的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当今有何借鉴作用也进行了到位的阐述。 《王安石全传》是先生王安石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他把这部专著称为《王安石世系传论》的姊妹篇。该专著的出版,正赶上了王安石诞辰980周年。全书着意反映了王安石人生轨迹及其变法思想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注意到当今王安石研究的冷角,这是这部著作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王安石的军事思想,以往的研究者或是简单介绍,或是一带而过。事实上,王安石年轻时所作的《省兵》,就使他的军事思想初露端倪。为了向世人充分展示王安石的军事思想,先生在《王安石全传》中,对积贫积弱的、老打败仗的北宋取得的一场胜利――大快人心的熙河战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剖析。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先生对熙河战役获胜的意义以及王安石对这场战争所作出的贡献进行细致分析,以展示王安石的军事韬略。王安石采取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如将兵法、军器监、保甲法、保马法以及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的推行,为这场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发现与重用王韶,使部队有了最合适的将领;王安石的战略部署与王韶的巧妙战术结合是这场战争获胜的关键。熙河战役的胜利,给积贫积弱的北宋带来生机,将宋仁宗时由盛转衰的局面转变成宋神宗时的由衰转盛。熙河战役收复了国土燕云十六州,完成了宋太祖的遗愿。为表示谢意,神宗皇帝特将祖传四代的玉带赠赐给王安石。先生对熙河战役的详尽描述,让我们领略到军事家王安石的风采。 先生在《王安石全传》中还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这一工作是由他读王安石的《伴送北朝人使诗序》引发的。嘉?v四年(1059),王安石受派伴送契丹使臣到北境,历时两个多月。途中王安石写了不少诗,这些诗都按诗体和内容分散于各卷,使后人难以从这组伴使诗中了解王安石这次的行踪及这一时期的思想。为解决这一难题,先生对王安石的一千多首诗进行搜寻整理,参照《中国古代地图册》划出去途与归路,并按先后次序编排列成专节《伴使组诗》共40首,并加以评语。此节的完成得益于先生知识的渊博与藏书的丰富。 读傅老先生的《王安石全传》还可让人领略临川历史文化景观,比如“光照临川之笔”的来龙去脉;抚州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型集会实为“迎康公”,也即纪念南北朝时任临川内史的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等。 傅林辉先生虽然离开了他所钟情的临川文化研究,但他在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结出的果实,将使人们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