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溯源>报纸>  杨小建:将临川文化镌刻于玉石

杨小建:将临川文化镌刻于玉石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3.24 点击数:940

【报纸名称】:临川晚报

【出版日期】2012.03.24

【版次】第03版:抚州名家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文/图晚报记者赵静波

在抚州玉雕界,抚州市珠宝玉器学会会长、“奇宝石”掌门人杨小建以其玲珑剔透、俊俏飘逸的艺术风格成为了首屈一指的玉雕师。

从在“亚洲玉都”广东揭阳学徒8年起,年近不惑的杨小建干玉雕师一干就是20年。二十载的积累,让他在玉雕创作中长袖善舞,游刃有余。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专业人士认为,他的作品雕工细腻,风格浓郁,意蕴丰富。有石友在抚河边捡到了一块普通的黄腊石,经杨小建的巧手一雕琢,顽石的身价就神奇地达到了数千元之多。

用心雕琢

玉石会予以回报

“在玉都揭阳的学习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广东揭阳有着百年历史的玉器加工业,并因为技艺精湛、影响深远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正式授予“亚洲玉都”称号。

10多年前,杨小建从揭阳玉雕厂出来,开始了独立奋斗的创业生活。谈起这段经历,他依然感概万千。

“自己单打独斗的生活压力很大,完全依靠个人努力,这和在玉雕厂相对安稳的日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而正是这种磨砺,使我的玉雕技艺得到了迅速提高,因为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场是残酷的。”

在石雕、木雕等各个雕刻门类里,玉雕是最难的,因为玉雕容不得半点差池,一旦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玉石上出现细微裂痕,其价值立即就降为原价值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雕琢玉器虽然很难,但是只要用心去做,玉器一定会给你回报。”杨小建深有感触地说,玉雕是艺与术的完美结合,因此好的玉雕作品既要充分突出玉雕的材质美,还要运用玉雕技艺和设计理念表达和强化玉雕的美学价值。每块玉石的材质都不一样,根据玉石本身的特质,因材施艺,把它的美充分展现出来,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其实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玉雕创作中,在外打拼多年的杨小建于2006年回到家乡开办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奇宝石”玉雕工作室。

短短的几年间,杨小建的玉雕事业风生水起,不仅在市区开设了多家分店,而且成功筹办了抚州市珠宝玉器学会并出任会长,担起了整个行业发展的重担。

精湛技艺

让玉雕焕发活力

要将天然玉材变成具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可视玉雕作品,离不开玉雕制作技艺和技巧。而杨小建在精通各种技法的基础上,更注重根据玉材设计出别具一格、富有韵味的图案。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对于雕刻师来说,形成自身的风格是很重要的,杨小建所擅长的就是立体感强的玉雕。

一件精美玉雕作品的成功,除了要提升玉雕技术之外,融入文化艺术元素是体现一件玉雕作品神韵之美的重要手段。因此,这就需要玉雕师具备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美术功底、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渊博的知识。读书不多的杨小建自小养成了“充电”的习惯,不断通过书本和向他人请教,丰富自己的人文涵养。

在一次与文化界的朋友交谈后,杨小建立即迷上了深厚的临川文化,并决心将临川文化与玉石文化融会贯通,以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历时6个月的潜心创作,杨小建成功雕琢出了“汤翁”汉白玉雕像。随后,杨小建又潜心钻研以“四大才子”为主题的玉雕作品创作。

从一件玉石原料到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玉雕师们通过创意和构思,将灵感和人文精神融入作品中,使玉雕有了永恒的生命,让原本沉默的石头焕发出了活力。这是玉雕师的使命所在,也是玉雕师的幸福所在。

谦逊做人

用诚信结交石友

杨小建的谦逊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他喜欢结交朋友,把每一位朋友都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虚心求教。“没有朋友的帮忙,就没有我现在的进步”。这是事业有成的杨小建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由于声名鹊起,来找杨小建加工玉石的石友越来越多。加工石料仅能收取少许手工费,而且存在一定风险,但是杨小建从不推托。一些石友拿来玉石藏品请杨小建帮忙鉴定,杨小建也都欣然待客,免费提供鉴定服务。“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石的价格一直扑朔迷离,但是杨小建坚持诚信经营、平价销售,绝不容许以次充好、欺骗石友的事情发生。

人琢玉,玉更琢人。“玉不琢不成器。做人也一样,只有和玉石一样通体透明,毫无杂质,才能活得精彩”。杨小建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商人,他一直牢记自己是玉雕艺人。“对于玉雕艺人来说,还是要在提高技艺上多下工夫,不要让金钱占据太多的空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