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溯源>报纸>  从农村娃到临川文化的传播者

从农村娃到临川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陈韧周岚 出版日期:2010.09.22 点击数:660

【作者】 陈韧 周岚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0.09.22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 一个农家青年,扎根临川文化深厚的土壤,在全国各地文学界云游,每到一处必和当地知名书法家和专家学者交流,博采众长,苦心研习,为我市首位作品入选《全国楹联年鉴》者。

● 一个农家青年,没有进过神圣的象牙塔深造,却自学成才,出口成章,令贵州大学教授钦佩不已,聘其为客座教授,为学生主讲临川文化和书法艺术创作。他就是临川才子――鄢平。

从农村娃到临川文化的传播者 一个晴朗的秋日,记者在清香四溢的茶馆初次见到鄢平。他很朴实,也很健谈,给人非常平和的印象。 鄢平是临川区云山镇人,家住农村,爷爷和父亲都爱读书写字。尤其是父亲,在报纸杂志上还发表过诗词作品。从小耳濡目染,鄢平就爱上了读书,对诗词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由于家境缘故,他未能到大学深造。即便如此,鄢平没有放弃对文学和书法的爱好,而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名人著作,临摹孙过庭、米芾、王羲之等名家法帖。18岁时,他带着自己撰写的楹联拜访了抚州的书画、诗词、楹联名家邱左贤老师。“我当时自认为作品是很不错的,结果邱老师点出好几处缺陷,说得我心服口服。”也就是这次的拜师,让鄢平对诗词有了新的认识,并坚定了走诗词书画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鄢平戏谑自己是“四海五湖寻梦客,三更半夜读书人”。为了生计,他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必定带着自己的作品和当地诗词书画界的名家探讨交流,注重收集文史资料,提高自己传统文化修养。长此以往,鄢平对诗词和书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创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及全国比赛中获奖。中国楹联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声名远播。2008年,鄢平精选的9副以临川文化为主题,赞颂抚州发展变迁的楹联作品入选由中国楹联学会编辑的《中国楹联年鉴》,是我市首位作品入选《中国楹联年鉴》的人。鄢平所作楹联和诗词风格飘逸,嵌名联严谨工整,既有唐宋韵味,又有两晋风格,受到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中国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和舒同之子舒关关等人的赞扬和鼓励,称其作品别具一格,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十多年来,鄢平怀着对诗词书画的热爱,凭着一股闯劲和干劲,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创作天地。目前,鄢平已先后在全国30多家诗书画报刊专栏上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件,获奖50多次,部分作品分别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舒同博物馆和《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海峡联墨作品集》等收藏和编入。他也分别被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和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今年7月,鄢平被中国楹联学会聘任为海峡联墨交流中心副主席。 2009年11月,鄢平被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这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另一个高峰。说起来缘于巧合。鄢平到贵州拜访当地一位画家朋友,偶遇贵州大学教授田其彪。交谈中田教授对鄢平的诗词书法艺术赞叹不已,当得知他来自王安石和汤显祖的故乡临川,便热情地邀请他为学生讲授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创作。一个农村青年,能被贵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是件非常荣幸的事。鄢平借此机会传播临川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抚州,了解抚州。授课时,鄢平把传统文化、诗词书法创作同人生哲学相结合,前来听课的大学生受益匪浅。鄢平回抚州后,田教授还曾多次打电话邀请他再去讲学。 鄢平在忙于生计的同时,扮演着传承临川文化的角色。2004年加入中国楹联学会后,鄢平考虑到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喜爱楹联诗词的人,如果能发挥自己在中国楹联学会的作用,加强他们与市外、省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对提高抚州的声誉和创作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经过他的辛苦筹备,抚州市楹联学会于2007年5月成立,还推荐了一批抚州名人加入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鄢平常年奔波在外,却始终牢记临川文化是自己创作的根基。他积极组织以临川文化为中心的楹联、诗词和书法作品与省内外进行交流活动,同时也带动一批朋友加入到文化圈,引导一批资金雄厚的老板为传承发扬临川文化出资出力。阮文斌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是一位私企老板,出资在市中心租用一个60多平方米的场地,成立了“大易美术馆”,无偿提供笔、墨、纸、茶,为文友创造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创作环境。 对于艺术,鄢平是虔诚的;对待朋友,鄢平是真诚的。一个用诚心做事的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陈韧 本报记者 周岚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