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文化留住我们的根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1.05
【版次】第03版:抚州城事
【入库时间】20130110
【全文】
□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抚州人引以为傲的临川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赣文化的两大支柱(临川文化、庐陵文化)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为新时期我市展示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0亿元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多年前,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少、欠账多。近年来,为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市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约50亿元,相继实施了抚州文化园、抚州体育中心、拟岘台、梦园和名人雕塑园、抚州工人文化宫等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王安石主题公园等10多个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近年来,我市新建文化馆两个(金溪、宜黄县文化馆),文化馆(群艺馆)总数达13个,其中金溪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南城、宜黄、崇仁、乐安县文化馆为国家二级馆,其余为国家三级馆;新建图书馆6个(市图书馆和宜黄、金溪、南城、资溪、黎川县图书馆),图书馆总数达12个(总藏书82.95万册),均为国家三级馆,其中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以上的有市图书馆和宜黄、南城、资溪县图书馆;黎川、资溪县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竣工,目前正在进行展厅陈列设计,宜黄、临川等地拟建新馆,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9个,其中市级馆3个,县级馆6个。现有专业剧院4个(汤显祖大剧院、艺术剧院、玉茗堂影剧院和宜黄戏大剧院);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30个,在建12个(今年年底完工),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数达142个。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更加坚实。
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依托灿烂的临川文化资源,我市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印刷复制、演艺、影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和艺术培训为主的文化产业群体。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文化产业主营收入37.93亿元,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56亿元,文化产业主营收入占我市gdp比重为2.43%,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金额53.04亿元,在建过亿元重大文化产业项目10个,在建过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7个。全市重点骨干文化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有53家,其中,过亿元的有6家。
经过政府扶持、市场培育,我市优势文化产业逐渐形成。如资溪的生态旅游产业,黎川的油画产业、工艺陶瓷产业,临川的古玩艺术品市场、民间演艺产业等,这为抚州文化产业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抚州文化园、抚州古玩艺术品市场、黎川油画城、金巢经济开发区出版印刷业正成为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和“孵化器”。
此外,通过政府主导,一系列节庆文化品牌的打造,也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舆论支持。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中国(南丰)国际蜜橘节、广昌白莲节、中国(大觉山)生态旅游节、全国古玩交流大会、系列大型竞技体育赛事、海西经济区文化战略合作交流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以及其他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市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也吸引了大批从事文化产业的客商来抚投资兴业。仅在第二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期间,古玩艺术品交流总交易额就达6000万元,推出旅游招商项目36个,现场签约旅游项目14个,总投资87亿元。
“四馆”都实行免费开放
目前,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四馆”都实行免费开放。全市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各类文物展览活动次数和接待参观人数,与过去相比大幅增长。仅市图书馆上半年就接待了读者10.3万人次,同比增长46%。全市各级文化馆还积极开展文化“四进工程”,共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文博展览近1000场,同时,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200多期,培训乡镇基层文艺骨干近万人次。
为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更好地惠及百姓,我市根据农村特点和农事季节制定出“先远后近、农闲多送、晴天不歇、影戏交叉”的送戏计划,既结合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和时政等热点问题,又结合“三农”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文化三项活动。今年1-9月,我市送戏下乡540场,自办文体活动650场,送图书近四万册,培训农村文艺骨干500多人。
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我市注重在体现地方特色文化上下工夫。一方面,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丰跳傩、乐安傩舞、广昌孟戏、宜黄戏为主,同时,大力推出民间灯彩、金溪手摇狮、东乡罗汉灯等项目,每逢节庆日,这些“非遗”项目表演就活跃在舞台上,参与人数数千人,受益观众几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