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文化”在产业化中繁荣
【作者】 汤民
【报纸名称】:
【关键词】 临川文化 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化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抚州 开发与保护并重 现代文化产业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用人制度改革
【出版日期】2004.06.2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两年前,享有盛誉的“才子之乡”抚州响亮地提出了“创文化名城,建经济强市”的战略决策。由此,博大精深的“临川文化”也在加速推进的文化产业中重放异彩。$$如今,走进这座千年古邑,修缮一新的文昌桥、正在抢修的抚州会馆、刚刚竣工的文昌塔……无不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切的人文关怀。文化与城市、文化与生态、文化与旅游……都在文化产业中演绎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发。近两年,抚州的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幅递增,去年文化产业实现收入达十多亿元。$$发掘文化内涵 弘扬优秀文化$$抚州自古就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王安石、汤显祖等历代名人贤臣灿若星河,境内洞天福地麻姑山、“千古一村”流坑、千年古刹金山寺,及一大批人文、自然景点星罗棋布,且“中国蜜橘、白莲、西瓜、麻鸡之乡”花开沃野。独有的文化生态展现出“临川文化”的无穷魅力。$$为发掘“临川文化”的丰富内涵,该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之策,投资对古村、古戏、文物进行保护性抢修和修缮,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召开“创文化名城”研讨会,举办李觏、陆九渊等名人国际学术交流会,组织民间艺术团体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挖掘并整理出大型“临川文化”系列丛书,大力弘扬“临川文化”中勤勉务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突破陈规、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打开门户、兼容百家的开放精神,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进而为“临川文化”走产业化之路夯实根基。$$引入民间资本 做大文化产业$$盘点抚州的文化产业,人们欣喜地发现,民间资本的注入激活了一池春水,一个接一个的文化亮点把该市的文化产业推向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汤显祖纪念馆通过整体规划,引进民间资金1700万元,建成了集文化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金莎度假村,使文化资源成功地转化为文化资本。过去陈旧落后的文化大楼、艺术剧院、玉茗堂电影院、电影大楼、剧团排练厅等文化设施直接引进资金5000多万元进行改造,为抚州文化产业的壮大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另有中国书法公园等一批依托当地文化特色建起的文化产业实体又成为抚州文化兴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为打造文化产业吸引民间资本的“强力磁极”,抚州对国有、民营资本一视同仁,倾力扶持,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了一系列重点支持文娱演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的优惠政策,对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个人和单位予以重奖。$$培育文化市场 建设文化大市$$培育文化市场的关键是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文化产业成为涵养税源、增加就业、陶冶情操、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产业,进而把“文化之邦”建成文化大市。按照这一思路,该市首先在广电系统进行改革,打破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人事界限,将人、财、物统一调配管理,实行资源优化配置。仅两年间,市广电事业新增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接着,又在全市文化系统推进以聘任制、人事代理制为主的用人制度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市场运作实现文化产业的新突破。$$伴着文化市场的拓展,抚州的文化产业绽开了一朵朵绚丽的奇葩,迎来了满园春色。汤显祖实验剧团走面向市场、扎根农村、多方合作之路,不仅增加了演员的收入,还独创和参与创作出了《县官下乡》、《临川四梦》等多个文艺精品。连续三年的市春节晚会都是市场运作,去年耗资220万元的“才乡情深”晚会还在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大提高了抚州的知名度。最近该市规划的抚州名人城市群雕,再次赢得了十多家企业的热情赞助。$$“临川文化”,在产业化的进程中正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 1、浅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余晓辉 年份:2007
- 2、玉茗堂断记 作者:吴文丁 年份:1984
- 3、抚州 创文化名城 作者:熊文清,陈青峰 年份:暂无
- 4、浅谈“临川文化”概念的表述 作者:赵昭 年份:1994
- 5、试论临川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黄振林 年份:1990
- 6、汤显祖自珍“四香” 作者:杨晓光 年份: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