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溯源>报纸>  曾巩与临川文化

曾巩与临川文化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9.17 点击数:680

【报纸名称】:临川晚报

【出版日期】2011.09.17

【版次】第04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晚报特约撰稿人杨友祥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南丰县人。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极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12岁试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20岁入太学,上书文坛领袖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自此名闻天下。嘉佑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越州通判,齐、襄、洪、福等州知州,史馆撰修,以中书舍人卒。追谥“文定”。曾巩不但勤于政事,精于文学,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热爱家乡,推动了临川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办学培育人才

曾巩为临川文化发展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创办兴鲁书院,培育人才。

兴鲁书院创建于嘉祐元年(1056年),位置在市区香楠峰侧(今临川实验小学和临川六中之间,此处尚有兴鲁书院的部分遗址)。曾巩祖籍山东,乃孔子得意门生曾参之后裔,又从小受父辈教育,尊崇儒家,故把书院命名为兴鲁书院,含有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的意义。书院规模较大,房屋园林错落有致,讲堂、学馆、彩亭、后园次第排列,还植有奇花异草,种有绿树丛竹,环境幽雅美丽,确实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好地方。

兴鲁书院一创办,四方学子都慕名而来。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曾巩此时虽然功名不显,但是由于他勤学苦练,学问及文章早已炉火纯青,尤其是经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褒奖后,曾巩已是名动四海,尽人皆知,都想拜他为师;其次,曾巩酷爱藏书,他收藏了各种书籍两万多册,能为求学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第三,兴鲁书院开办时,曾巩亲自讲学,而且所有的讲学资料,他都亲自校对,治学严谨,另外他还订立了严格的学规,办学态度非常严肃。兴鲁书院开办后,曾巩还经常邀请欧阳修、王安石等知名学者莅院讲学,很多文人学士也不时来书院会讲,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书院办得红红火火。相传,讲学之余,曾巩和欧阳修两人还在彩亭中饮酒谈艺、赋诗论文,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

在曾巩办学热情的影响下,历代任职抚州的官吏对兴鲁书院也十分重视,从而延长了它的生命力。明清两代,兴鲁书院是抚州郡六县(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的讲学之所,继续为本地培育出大批人才。因此,兴鲁书院不但是抚州第一个书院,而且一直办到清末长达800多年,这在全国各地书院中都是少有的事。这既显示了曾巩教育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也表明了抚州人民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推助道德教化

曾巩“世代为儒”,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并认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的是治国平天下。曾巩的《墨池记》和《拟岘台记》两篇著名文章,以抚州城内两处古迹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主旨,积极地推行道德教化,具有非常感人的力量。

市区文昌桥头,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晋王右军墨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园林内立有石碑,上书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撰写的《墨池记》,当年曾巩29岁,正是风华正茂、文采飞扬的时候。

广为流传的《墨池记》开篇即说“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文中提到的荀伯子(378-438年),是南朝宋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离东晋不远,又曾在临川任内史,著有《临川记》6卷,他说的抚州城内有王羲之洗墨池应是确信无疑的。但曾巩对此又有自己的看法,认为王羲之虽然在临川任职并寓居临川,但“临池学书”似乎不可信。但曾巩行文至此又戛然而止,因为他觉得应人之请写文章,不应该在史实上过多纠缠,所以笔锋一转,波澜乍起,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通过“能”与“学”关系的论述,赞扬刻苦勤学的精神,并由此推演到道德修养亦是如此,需要长期锤炼,并非一日可成。

如果说《墨池记》是对全体民众进行精神引导的话,那么《拟岘台记》则是对官场道德进行教化。曾巩作《拟岘台记》时39岁,刚进士及第,因此文笔更加摇曳生姿,思想更加深刻犀利。

拟岘台是抚州城东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嘉佑二年(1057年),为抚州知府裴材所建。当时裴材仰慕湖北襄阳大将军羊祜的德政,建台于此,并以羊祜常登临岘山之意名之曰“拟岘台”。曾巩应裴材之请写作《拟岘台记》,先交待建台始末,再写拟岘台景观,然后议论道:“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文章进一步展示了官民同乐的完美境界,表达了为官须爱民乐民的朴素民本思想。

歌颂抚州山水

曾巩生于抚州,长于抚州,讲学于抚州,对家乡的山水风物是非常热爱的,这在他的诗文中有大量的描写。

《送抚州钱郎中》诗是对抚州的全方位赞美,诗曰:“名郎元是足风流,得郡东南地更优。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黄柑巧缀星垂槛,香稻匀翻雪满瓯。应与谢公资健笔,邦人才薄讵能酬?”诗在点题后即写抚州的优美风景,富饶物产和人才辈出。“三市”已不存,“五峰”今尚有迹可寻,即天庆峰(临川区工人文化宫址)、香楠峰(抚州军分区北)、桐林峰(步步高超市旁)、逍遥峰(马家山广场址)、青云峰(青云街道办事处内)。

疏山是金溪县西的名山,其中建有疏山寺,为我国佛教曹洞宗传教胜地之一。曾巩游览之后,留有名篇《疏山》诗:“素楹丹槛势凌空,一亩萧然四望通。幽事每寻佳客共,高情还与古人同。满山钟磬苍烟下,绕壑松篁晚照中。曾了功名须到此,长依荷芰向秋风。”松竹环绕,钟磬盈耳,红墙掩映,香火不断,疏山古寺庄严宏伟的气势和秀丽幽雅的意境,耐人寻味。

临川古城有城门多座,清风门在今市区文昌桥南,上建有一舍,名清风阁。曾巩亦有《清风阁》一诗纪胜:“百级危梯屈曲成,栏干朱碧半空横。天垂远水秋容静,雪压群山弄色明。海燕力穷飞不到,郊园阴合坐欲清。风前有客须留醉,莫放归时月满城。”前两句写清风阁的雄伟,接着四句写登临阁楼的空旷幽远的感受,后两句说登此美阁须有佳客美酒相伴,一直乐到月上中天。诗境宏阔,情调欢快。

古南湖位于今市区玉茗大道与后湖路交界处,是抚州城内的一大胜景,为南唐时抚州节度使李建勋开凿,既可灌溉良田,又可游览风光,常有人于此游湖、赋诗。曾巩亦有《南湖行》二首留念,兹录其一:“三月南湖春水多,春风荡漾吹湖波。著红少年里中出,百金市上裁轻罗。插花步步行看影,手中掉旗唱吴歌。放船纵棹鼓声促,蛟龙劈水争驰逐。倏近忽远谁可追,朝在城西暮南溪。夺标得隽惟恐迟,雷轰电掣使人迷。红帘彩舫观者多,美人坐上扬双蛾。断瓶取酒饮如水,盘中白笋兼青螺。生长江湖乐卑湿,不信中州天气和。”游湖之乐,跃然诗中。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曾巩慕名游览麻姑山后,一口气写了九首诗,把名山胜水的壮美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一首《半山亭》写道:“树杪苍崖路屈磐,半崖亭榭午犹寒。平时举眼看山处,到此凭栏直下看。”半山亭又名垂玉亭,始建于宋代,因其为去麻姑仙坛路程之半而名。诗的前两句写出半山亭的清幽,后两句感叹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到了半山亭再看山就只能扶栏向下看,不自然得很。一首《瀑布泉》写道:“飞泉一支天上来,寒影沉沉泻龙穴。山灵欲以怪动人,山路先冬积霜雪。”麻姑山的瀑布有多处,其中垂瀑三叠和玉练双飞最著名。无论写何处瀑布,曾巩都赞美了它的气势恢宏,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南丰是蜜橘之乡,曾巩有两首盛赞家乡蜜橘的诗,其一是《橙子》:“家林香橙有两树,根缠铁纽凌坡陀。鲜明百数见秋实,错缀众叶倾霜柯。翠羽流苏出天仗,黄金戏球相荡摩。”其二是《抚橙》:“黄团日照色敷腴,味胜香清失术奴。谁共金簪作瓜葛,圆脐霜蟹四腮胪。”在诗人生花笔下,蜜橘色泽金黄,香气馥郁,满枝满桠,硕果累累,比得上同时出产的圆脐大蟹,味美得很,珍贵得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