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临川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 卢彬
【报纸名称】:
【关键词】 中国作家 临川文化 王安石变法 研究中心 戏剧创作 会员 文学创作 出版社 汤显祖 江西省
【出版日期】2007.02.0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经历丰富,创作繁多,身列杂家心不悔$$在同龄人当中,万斌生算得上一位经历丰富、生活坎坷之人。$$1946年,万斌生出生在临川区罗针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幸赖贤母勤劳操持,才将他们兄弟姐妹拉扯成人。因家境贫寒,万斌生入学时间较晚,但连续跳级,两年读完四年制初级小学;初中又再次跳级,两年读完三年课程,在当地传为佳话,被乡亲们誉为“神童”。高中时期,他一度辍学,当过民办教师,做过粮站工人,为的是减轻家庭负担。1964年,万斌生顺利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他当过军垦战士、中学教员、剧团编剧、期刊编辑、党政干部等。可以说,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万斌生都沾了一点边。 $$早在高中二年级,万斌生就开始在《赣东报》上发表作品,他现在还清楚记得那两篇文章的题目:《捞伞》和《两角钱》。但真正开始创作,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时,他在宜黄山区教书,与友人合作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血染的皮带》,没想到一炮打响,竟被江西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在《雨涤竹翠》首篇,随后又被改编成连环画广为发行,连小娃娃都知道他的名字。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坚持写作30多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艺评论等,没有一种文学体裁在他笔下遗漏或者逃脱。他写得快,也写得多,却从不乱写滥发;发表作品的报刊档次不低,文章经常见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散文》、《电影文学》、《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报刊;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反响。 $$由于战线过多,他的创作成果显得比较分散,没能在某个领域产生更大影响。为此,曾有人劝他“收缩战线才能冒尖”,但他不听;也有人笑他“写得再多也没有用”,但他不改。对于有些人称其为“杂家”的调侃,他总是坦然一笑:多摸索些体裁形式,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大有好处的。 $$传承玉茗,剧坛走笔,风雪名花二度春$$万斌生对戏剧创作情有独钟。 $$1974年,他调入宜黄县文工团(戏剧团),从事专业戏剧创作,这一呆便是12年。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剧本,其中,大戏有《山城春晓》、《武大郎开店》、《八仙飘海》、《画蛇记》等十多部,小戏有《表》、《杨柳院》、《西瓜王招妻》、《星期日的风波》等十余个。 $$为了熟悉舞台艺术,万斌生总是虚心向演职人员请教,甚至主动要求粉墨登场。先后饰演了少数民族大队长塔尔古、国民党中央军高团长、与刘三姐对唱的陶秀才等,既体会到了演职人员的酸甜苦辣,又熟悉了戏剧舞台的演出程序,对他进行戏剧创作收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他执笔整理改编的折子戏《思春》、《孟良搬兵》、《孙氏祭江》等,参加全省古老剧种调演并获奖,他本人则获得省文化厅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执笔改编的大型神话剧《八仙飘海》,由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全剧,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台向海外播出;执笔编剧的戏曲电视剧《明月照我还》,由江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映后,引起较大反响,并获得全国第四届戏曲电视剧评比三等奖。 $$1979年冬,宜黄戏剧团在省城演出,引起轰动。《江西日报》还在头版头条刊发《风雪名花二度春》文章,全面介绍宜黄戏在解放后和“文革”后的两次复兴。而后一次的复兴,凝聚着万斌生许多心血和汗水。$$在进行戏剧创作的同时,万斌生还注重对临川文化名人进行资料搜集和学术研究。 $$戏剧大师汤显祖是他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他从生平与经历、考据与文本、声腔与演唱等方面,对汤显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浅谈〈临川四梦〉的非佛非道思想》发表在《江西大学学报》上,《汤显祖忠君思想之衍变及汤剧皇帝形象》发表在《江西社会科学》上,《从〈霍小玉传〉到〈紫钗记〉的得失》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1986年,万斌生调入原抚州地区文联,开始投入二晏研究,并担任二晏研究所副所长、《二晏研究辑刊》主编。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二晏研究论文10多篇,其中,《晏殊〈珠玉词〉新评》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与吴林抒合著的《二晏研究论集》,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得江西省第五次社科优秀论著三等奖。 $$对于王安石,万斌生更是倾慕不已。他的《王安石研究》课题,被省社科院立项为江西省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他撰写的《一篇正确评价王安石的划时代文献》、《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等论文,先后获抚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他还执笔创作了不少有关王安石的剧本,如《汴京雷》、《明月照我还》、《王安石轶事》等,为以后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临川名人,异代知音,鸿篇巨制酬夙愿$$1996年,是万斌生文学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一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面向全国招标,征求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的作者,万斌生撰写了创作提纲应征,结果被选中,从此开始了“一朝以身相许,十载魂牵梦萦”的艰苦创作生活。 $$创作历史长篇小说,对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万斌生来说,仍然是一种挑战。为此,他呕心沥血,丝毫不敢懈怠,可以说是耗尽了自己半生的三个“积累”:投入了数十年的知识积累。万斌生看了很多书,特别是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书籍,都有较深的研究。投入了数十年的创作积累。文学创作30多年来,他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文艺样式,如今这些样式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中都得到用武之地。投入了数十年的生活积累。他认为,从事历史小说创作,作者不能游离于历史之外,必须投入真情实感,和历史人物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写到动情处,他经常会泪湿稿纸,有时一晚上睡不着。 $$为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万斌生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光是初稿、修改稿、校对稿,就已经超过了他的身高。这种“拼命三郎”精神,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致身患多种疾病,经常陷入紧张和焦虑之中,处于一种孤独和寂寞状态,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前年9月,他因疲劳综合症住院治疗,病情刚有好转,他又牵挂起《王安石》来,医生知道后好心劝他注意休息,他只是嘴里应付着,待医生一转身,又偷偷拿出打印稿进行校对。 $$《王安石》出版发行后,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许多评论家和100多家网站纷纷对其进行评价和推荐。著名文学评论家、原《诗刊》副主编丁国成认为,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是皇皇巨著,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能够搬上银幕拍成电视就更好了”;文学评论家、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吴海认为,“如此规模的鸿篇巨制,在江西省还是首创”;南昌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专家俞兆鹏认为,“这是当今文坛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严肃而高雅的作品”。《王安石》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许多网友在网上发表感言;在当当网上,863种文史类书籍按销量排名,《王安石》赫然名列第一。
- 1、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 2、编剧的第一身份是作家 作者:罗怀臻 年份:2013
- 3、江西新文艺事业的拓荒者:石凌鹤 作者:刘云 年份:1999
- 4、抚州牵手美国新泽西州埃荣顿市 作者:倪勤丰,胡涛 年份:暂无
- 5、江西纪念汤显祖 作者:徐涟 年份:2000
- 6、雨丝风片过临川──田汉两次访抚纪闻 作者:吴林抒 年份: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