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难舍教鞭———记临川一中退休教师卢锦文
【作者】 李嘉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9.11
【版次】第03版:抚州·城事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卢锦文老师,一位76岁高龄的老人。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经退休,他也于1998年退休。但他却难舍教鞭,退休后相继在市区多所民办学校发挥余热,至今仍活跃在三尺讲台上,成为我市教育战线少有的“爷爷”级教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的“红烛”精神,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
卢锦文正在给学生讲课。
因材施教
76岁的卢锦文是吉安市永丰县人,1955年从吉安师范学校毕业,1956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1958年毕业之后分配到崇仁县秋溪初级中学任教,1975年在临川一中高中任数学老师,1998年从临川一中退休后,相继在临川玉茗高级中学、抚州创新学校发挥余热至今。
“我不算老,顶多算个老男孩。我的履历非常丰富,经验尚浅的老师可以用来翻阅。”卢锦文幽默的谈吐让采访变得生动有趣。卢锦文说,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谈到自己教学的独到之处,他用“因材施教”4个字来概括,“‘材’指的是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会按照不同的教学步骤来引导他们。”卢锦文举了一个例子,如某中学学生成绩普遍较理想,起点较高,他会多找一些能够拓展思维的课外习题,让学生们在完善基础的同时,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而针对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他则会让学生主攻课本习题,巩固基础,然后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临川一中任教期间,卢锦文作为学科负责人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多次荣获奥林匹克江西赛区一等奖;他还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与教育机构的友人合作编写中学生数学课外辅导书。卢锦文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人士。省里为了表彰卢锦文对教学研究作出的贡献,1985年授予其“江西省优秀先进工作者”称号。
乐于助人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卢老师和蔼可亲,学生们下课后都喜欢围着卢锦文提问题、讲心事。“我数学成绩一般,刚开始向卢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很胆怯,生怕老师批评我,但老师每次都是微笑地回答我的问题,让我心里感到很温暖。”学生小林说,“卢老师对我的想法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并能发现我的不足和优势。”对于学生,卢锦文一视同仁,经常鼓励学生提问题,“在我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我希望孩子们不仅在学习上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在生活上也要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碰到学生上课打瞌睡,仅凭几句教训是不足以服众的,要从源头找问题,教学氛围很重要。”对于如何提高听课效率,卢锦文认为,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思考。
在数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卢锦文送走一批批学生,又迎来一批批学生,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学生。当从儿子口中得知1983届学生周武明于2012年患上癌症后,他立即组织该届学生捐款,并将筹得的两万元现金交到远在广东的周武明手上。9月7日,周武明告知恩师卢锦文,自己现在一切都好,正在筹备婚礼,这一切多亏了老师的关心。
发挥余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执教数十年来,卢锦文以其特有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肯定,如今已经76岁的卢锦文本该颐养天年,却依然在教育岗位上奉献着。不少人问他,“您干了这么久不累吗?”“您儿女都有出息,为什么不静下来安享晚年呢?”每当听到这些疑问,卢锦文都报以一笑,“赋闲在家也挺无聊的,倾听青少年的心声对我的心灵也是一种陶冶,总觉得自己还停留在年少时”。
“与世无争”是卢锦文处世的格言,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了,一切顺其自然就好。“我这个人最不喜欢和别人斤斤计较,有时候看到社会上一些老师为了荣誉要学生考这样、报那样,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说到这里,卢锦文讲了一个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大儿子的故事。“孩子上高中那段时间出了一些问题,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新思想蹦出来,那段时间儿子比较贪玩,上课也不怎么集中注意力,刚好被分到我班上。”卢锦文告诉记者,当时这个班比较特殊,许多教育集团领导的子女都分在这个班,卢锦文身上的担子非常重,他决定从自己孩子抓起。通过语重心长地与儿子聊天,他了解到儿子的内心状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好在儿子比较听话,加上天赋较高,没过多久,儿子的学习成绩便在班上名列前茅。“许多孩子面临高考,都会进入情绪波动阶段,我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告诉他,只要平时努力了,一切按照平常一样来,你就想这只是普通的考试就行了。儿子不负众望,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卢锦文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没课的时候,他便会到楼下散步、下象棋、打兵乓球,“对教育事业抱着一颗忠诚的心,有了这种动力,你就能一直向前。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待下去”……